ZKX's LAB

禅宗的渐与顿哪个更好,有什么异同处?

2020-10-18新闻16

#禅宗#神秀是慧能的师兄,是五祖弘忍大师的首座弟子。神秀当时写了一首偈诵: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写了一首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后来的人都认为六祖的这首偈诵要比神秀高明,其实不然,两者结合才是对的。

禅宗的渐与顿哪个更好,有什么异同处?

很多人认为慧能的这首偈诵是已经开悟了,其实并不是。《六祖坛经》上写得清清楚楚,是写了这首偈诵之后,五祖把六祖叫到他的丈室之内,然后六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才真正开悟。也就是说他在写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彻悟。所以两首偈诵结合起来,理属顿悟,事属渐修,理事圆融,不可偏废,才是修行真正的正道。从见地上说慧能确确实实要比神秀高明。也就是说禅宗到了六祖这一代,才能够真正的弘扬光大,成为中国的禅宗。

六祖门下出了非常多的高徒,青原行思、永嘉玄觉、南岳怀让、马祖道一等。禅宗在唐宋之际,迅速的发展开主要就是靠慧能法师,及其所弘扬的南宗禅法,让禅宗在后世广为流传,直接影响到了儒家和道家思想,到了宋代的时候,道家的许多思想就融合了禅宗的内容,当然本来就是一回事。但是禅宗的见地非常透彻、高明,当然无所谓高低,明暗,就是那样。所以禅宗有一句话叫首重见地,意思就是要路头对。

学道贵在识路头,若能识路头,生死一齐休。但是正因为倡导见地,倡导顿悟,后世的禅宗相对而言就不注重修持,所以后世的禅徒也有一些认识上有偏差的,所以到了宋之后,整个禅宗也就落寞了。见得高明,但有真修实证的越来越少了,这种直指人心,顿悟成佛的法门逐渐变成了参话头,也就是话头禅,就和原来不一样了。所以很多时候物极必反,所有世间有形有相的,一切有为法,发展到高峰必然就要走向衰亡,这是自然的规律。

禅宗在慧能祖师的弘扬下,唐代就发展到了巅峰。惠能之前的禅宗基本是单传,达摩是初祖,二祖慧可传三祖僧灿,再传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慧能,一直都是单传,一代只传一个人,这样把衣钵传下来,其实主要的传的是这个法,而不在于任何的形式。后世的禅宗就是注重一个法脉、法卷的传承,一个仪式,但是真正的东西没了。本来是为了见性,但是反而不重修持,只有理事圆融才没问题。但是我们中国人的这种精神和智慧其实是通过禅宗这样一个形式得以传承和弘扬开的,老庄思想和儒家思想其实都在其中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禅宗又返回来影响到老庄和儒家,所以说禅宗其实是中国的禅宗。

禅宗的渐与顿哪个更好,有什么异同处?

实话实说,从六祖之后佛教能证果的人少了,持戒修行的越来越少,但在唐宋时期出了非常多见地高明之士,很难讲清楚这是好是坏,但世界上的事物,包括佛法、道法也一样,一旦形成法就是有为有作。比如一个宗教需要有团体、教职人员、宗教形式,这些有形有相的东西必然是成、住、坏、空的,一切的形式、说法言辞都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不会一成不变的。

理与事,性与命,虽然道家讲命功的修持,但性其实尤为重要,性虽然重要,也得有命作为支撑。所以还是那句话缺一不可,合二为一。

《坛经》是六祖大师宣说,弟子进行记录的,其中并没有一句否定、贬低神秀的话,以此来抬高自己。反而是后世的人,就是说北宗渐教不好,南宗顿教好。一定注意理属顿悟,事属渐修,本身没有好与坏的分别,这个话题就和鸡生蛋蛋生鸡一样永远讲不完,见地很重要,修证也一样重要。比如中下品的丹法不能说是中下品,它只是应机时才有中下品,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有高下是因为人有高下,因病与药而已。所以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一点错都没有,常人就这样行持非常好的。

但是从理上来说这还不够究竟,事上修到一定程度,自然理上也就明了了。翻回来说理上即使明了了,彻悟了,但是翻回来还得从事上去渐修,去消磨习气。其实就和阳明先生的四句教一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段功夫,但其实最终就是一段功夫。但是作为常人来说还是为善去恶是格物,但真正的格物没有什么善恶,凭着良知去做的才是真正的格物。所以本身格物当中既有致知,又有诚意正心的功夫,是同时完成的,这是往究竟的说,但是作为常人还是先要为善去恶。所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因病与药,我们人有高下之分,所以有种种的法,种种的方便。药到病除后药也不需要了,病与药两个都没了。

儒家是从修身、从格物一步一步地去做,如果真正到了最后那一步,翻回来再看,其实每一步都是一步,但是作为常人还是要一步一步去走。有的人说儒家思想境界不如道家高,其实是一样的。作为常人一下达不到高的境界,好高骛远而不能脚踏实地,反倒坏了事了。

禅宗的渐与顿哪个更好,有什么异同处?

相对而言有渐与顿,但是究竟来说没有渐与顿,说一个渐顿就已经又落入二边了,所以这个道不可言说,但是要想说清楚,就得分渐分顿,对比着来说,所以古人说行住坐卧都不离这个。禅宗祖师常常顾左右而言他。什么是佛法大意?庭前柏树子;什么是佛?即汝便是,等等。其实无非是让我们截断众流,将后天分别的思维意识截断,这是其一。 其二本身这些问题就没法回答,一答就错。所以世家拈花,迦叶微笑,其实连笑都多余,张口即错,拟意即乖,所以有德山棒、临济喝。比如说我要问你个问题,你刚准备说,一个巴掌上去了,当下一把抓住那个就对了。但是说着简单,真正自己能感受到不容易,但是这才是道,但是说是道又不对了,“中”也只是假名。古人形容狗舔热油铛,想喝热油,想舔还下不了嘴,其实就在那想下嘴又下不了嘴的时候就是了。所以还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性命两方面同时去做,一步一步来。我们言语之间这样的对话,是开不了悟的,但是功夫做到一定程度还是如此的对话,就今天一模一样的语言,功夫到了就是他了。

阎子龙老师实修问答

#诸子百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