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古代被判死刑后,就会马上被拉出去问斩吗?专家:除非官员疯了

2020-10-18新闻29

引言

在现代一些影视作品中,在表现古代处死犯人时非常随意,似乎只要说一声“拉出去砍了”,便可将犯人处死。在上个世纪90年代的电视剧《包青天》中,包大人在审完犯人定案之后,直接大喝一声:“开铡!”然后咔嚓就把犯人给斩了,看起来虽然很解气,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因为事实上,我国古代的死刑是需要复核的,从北魏太武帝时正式确立这一制度,而后沿袭数朝。《隋书·刑法志》上也有记载:“开皇十五制:死罪者,三奏而后决。”

从隋朝开始一直到清朝末年,我国古代主要有5种刑法:笞、杖、徒、流、死。斩首是死刑的主要执行方式,从犯人被判决为死刑,到真正执行斩首期间,有许多规矩需要遵守。

古代被判死刑后,就会马上被拉出去问斩吗?专家:除非官员疯了

▲古代犯人剧照01

斩首之刑一般分为两种:斩立决和斩监候。

斩立决虽然叫做“立决”,但也并不是审结之后便立即将犯人推出斩首,也需要经过当地都府审查,并且完成一系列手续之后再对犯人处决。斩监候的规矩就更多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所有的刑罚都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罪犯,还有稳定社会秩序,向犯罪分子示威的功能。所以在审判定为死刑后,还需要层层上报,最后朝廷批准了,才能在固定的时间执行死刑。

古代被判死刑后,就会马上被拉出去问斩吗?专家:除非官员疯了

▲清朝犯人旧照

例如清代的普通死刑犯就是斩监候,这些人在被判定为死刑后,会被关入专门的牢房,等待“秋决”。在这期间,还有三法司对案件复审,有一些罪犯在案件复审的这一过程中可能会免死。

例如清朝著名冤案“杨乃武与小白菜”案中,杨乃武在被判处死刑两年多后还能继续上诉,最后终于在慈禧太后的干涉下重审。

02

已经确定没有丝毫回旋余地的死囚,也都要等待“秋决”。《左传》中有言:“赏以冬夏,刑以秋冬。”古人讲究赏罚应当顺应天时,于是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了这样一个规矩。

所以在我国大多数朝代,处决犯人的时间都是在立秋以后,立春之前。

古代被判死刑后,就会马上被拉出去问斩吗?专家:除非官员疯了

▲古代犯人斩首剧照

在正常情况下,如果官员没有按照这个规矩来处决犯人,是要被问责的。

专家表示,除非官员疯了,才会立即处死犯人。例如唐代时的官员,如果没有按照规定时间处决犯人,要判刑一年。明代犯了这种错误的官员,要被杖责八十下。而且这个时间的规定非常详细,以明代的规定来举例,虽然是在秋分后立春前执行死刑,但是在每月的初一、十五等10天都不能执行死刑,遇到节气日子或者是专门用于祭祀的日子,甚至是下雨未晴,都不能执行斩首。

到了执行斩首的那一天,也会规定具体的时辰,就是电视剧里常说的“午时三刻”即

午正

三刻。

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这个时刻是一天中阳气最盛的时间,在这个时候处死犯人,可以防止他们的阴气来纠缠。

古代被判死刑后,就会马上被拉出去问斩吗?专家:除非官员疯了

▲午时三刻03

除了时间以外,斩首的地点也很有讲究。古代执行死刑,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起到震慑作用。如非特殊情况,一般死刑都会在公开场合执行。

如果是王公大臣因为犯罪被斩首,地点就是朝门之外。普通罪犯的斩首之行就会被安排在集市,比如清朝时著名的菜市口。一到行刑的日子便会人山人海,引来众多围观者。

在现在一些影视作品中,常常有“刀下留人”的桥段,那么这种情况在历史上真的可行吗?

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少数混乱时期,或者暴君执政的时候,大部分时期的死刑都是十分谨慎的。只不过如果真的出现这种情况,使者大喊的不应该是“刀下留人”,而是“有赦令”!而且也不会像影视作品中表现得那样夸张。例如唐初大将李靖就是在要被问斩之时被李世民赦免。还有唐朝的魏元忠被人诬陷下狱,也是被判处了死刑,但是武则天在临行前又后悔了,便下令赦免死刑。

古代被判死刑后,就会马上被拉出去问斩吗?专家:除非官员疯了

▲古代犯人临刑剧照

其实,斩首只是死刑的一种方式。有时官府对于一些稍可宽恕的罪犯,会判处其绞刑,这是留个全尸的意思。而对于一些罪大恶极的罪犯,可能会判处凌迟,一般涉及谋反的主犯便会被凌迟处死。结语

西方执行死刑的时候也分为斩首和绞刑。但是他们的传统与中国古代恰恰相反,他们认为斩首才是比较体面的死法,所以才会出现被斩首的皇帝皇后。许多像小偷强盗一样的底层罪犯,就是用绞刑处决。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其实大多数时候,统治者对于死刑还是很谨慎的,毕竟,若非刑犯罪恶滔天,甚至威胁社会安定、皇权统治,他们也不愿意动用死刑。

参考资料:

《隋书·刑法志》

《左传》

#犯人#问斩#死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