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神》中姜子牙休妻的故事出自《武王伐纣平话》
武王伐纣平话
《武王伐纣平话》中姜子牙因为卖卜,看破买卦女子为上界金星女下凡,被纣王赏识封为司户参军,在商纣手下做了官——《封神演义》中演化为火烧琵琶精事。
姜子牙娶妻的故事在《平话》中并没有过多的表现。纣王调戏南燕王黄飞虎妻子耿氏,致使黄飞虎反了朝哥。姜子牙主动揭榜计擒黄飞虎,从黄飞虎口中了解事情始末,义释飞虎,弃官归隐磻溪。马氏不愿追随姜子牙天涯漂泊,递交了辞呈:有妻马氏,遂弃索休而去。子牙亦不苦留,与休了教去。
子牙休妻二、《志传》中姜子牙在适婚年龄已经有了妻儿
《志传》(包括《列国志传》中商周大战部分及在此基础上后人改写的《有商志传》)中,黄飞虎反商的事情被删改掉了(但是后面姜子牙指陈商周之罪时,又有所提及,是改未竟善的痕迹余留)。
姜子牙归隐的原因也因之发生了变化,与黄飞虎无涉了。姜子牙因纣王残虐生民,“乃挈家属”辟居东海。妻子马氏因为姜子牙钓鱼为生,没有作为,整日抱怨,并表达了离婚的诉愿。但姜子牙又因为听闻西岐安乐,“ 挈妻子奔岐州”,由此可知马氏虽有怨言,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在丈夫身边。
姜子牙与马氏
“妻子”,古文语境下为妻子和孩子。可见姜子牙是在适婚年龄就娶妻生子了。
《平话》故事简略,重点在于表现纣王无道和商周大战。《志传》开始注重人物刻画,所以姜子牙的故事开始丰满。至于《封神》则综合了两者,杂糅一处,创作出了娶妻、休妻、封妻的完整的姜子牙世俗生活画卷。三、姜子牙休妻故事更早的渊源
姜子牙休妻(实际是被休)的故事于史有征。《战国策·秦五》:太公望,齐之逐夫。《说苑·尊贤》:太公望,故老妇之出夫也。《韩诗外传》:太公望少为人婿,老而见去。
姜子牙的籍贯,在《封神》中为东海许州。许州即许昌,并不在东海郡,可见为作者捏造。其真实籍贯暂无定论,有江苏说、山东说、安徽说、河北说等。何博士认为山东说为确。江苏东海与山东东海郡(今山东郯城)相邻,也大致在这个范围,可以合二说为一说。齐地也比中原地区更多的保留了母系社会的痕迹,所以姜子牙才有被休的可能。四、《封神》姜子牙休妻始末与凭空出现的子嗣
《封神》中姜子牙以七十二岁高龄娶了六十八岁的马氏。话说子牙成亲之后 终日思慕昆仑,只虑大道不成,心中不悦,那里有心情与马氏暮氏朝欢。马氏不知子牙心事,只说子牙是无用之物。
姜子牙潜心道学,不懂风月,又因为年老体迈被马氏认为不能行房。所以直至两人分道扬镳,姜子牙并没有一儿半女。
马氏对姜子牙多抱怨
但是在最终回,武王分封列国时,姜子牙以功臣封为侯爵,封地在齐国,却凭空多出来一个儿子。后子牙薨,公子灶继位嗣位,至小白,相管仲,伯天下,“春秋”赖之。五、《封神》姜子牙出现子嗣矛盾的原因
《封神》出于对姜子牙世俗形象的塑造, 为了突出他“生来命薄,仙道难成”,“只可受人间之福”的命运,作者并没有过多将其神话,所以着重描写了姜子牙娶妻和经商的世俗生活。但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结构是对《平话》与《志传》的因袭与改造,对于二者相异的情节,《封神》没有很好的融合。包括此前何博士介绍的纣王死亡的方法二书并不相同,《封神》在预言性诗词中采用了《平话》中纣王“悬首太白旗”的结局,而在真正描写纣王之死时,又采用了《平话》中纣王自焚而死的结局。
出于对借鉴的《平话》与《志传》的情节移置及改写造成了诸多的混乱,再加上时人对小说这一题材的不重视态度,创作者并没有用心去弥缝修正,致使《封神》中出现了不可胜数的矛盾。
除以上例证外,再如千里眼、顺风耳,文中多次预言封神,最后失落封神名单;龙须虎前期预言“封神榜上无姓名”,最终却成了天丑星;纣王剖骨验孕这两件残虐生民的事件本来发生在伐纣后期,但是姜子牙却多次在此事件发生之前指陈此事等等不一而足。
因此,在对《平话》与《志传》的改造过程中,出现姜子牙有无子嗣的矛盾疏漏也就不奇怪了。有读者勉强解释为姜子牙回到分封之地再续娶生子也难以站住脚,毕竟此时已是下山二十年后,姜子牙也已经90余岁的高龄。
六、《封神》中姜子牙的儿子公子灶《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盖太公之卒百有余年,子丁公吕伋立。
吕伋就是《封神》中的公子灶,继续辅佐周天子。齐国国君一代代世袭下去,经历宦海沉浮,既有齐桓公小白的极盛时期,也有著名的历史事件“田氏代齐”,齐国为田氏所窜,终于易主,姜子牙的子孙遭到迫害,纷纷远避。
丁公像七、姜子牙后人今何在
姜子牙的子孙如今散落在全国各地,据考证有一百多个姓氏由其氏族繁衍而来。乃至韩国总统、泰国总理都有回国祭祖认亲者。
在何博士的家乡廊坊市大城县,有一条子牙河,为海河的支流。子牙河因其西岸有子牙村(在今天津市献县)得名。《燕山丛录》:“大城北有子牙镇,相传以为太公居此,所谓东海之滨也。”
据村中《吕氏族谱》(清康熙四十六年)记载:姜太公封于齐后,“相延三十世,遭田氏之乱,而子若孙逃窜,今山东之登州其长支也。惟居大城之子牙者,傍台而处千有余年,其少支也……”
姜子牙的后人因为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齐”事件,辟祸登州,于唐朝初年又有支脉迁居于廊坊大城县,为纪念先祖,在高处土台之上立祠,明朝扩建为子牙庙,《吕氏族谱》中所述的“傍台而处”的“台”即指子牙庙台。族谱所记虽然只涉及姜子牙部分后裔,但由此可以窥见盛衰无常,即使功高如姜太公,也难免有子嗣遭祸之时。
如今,姜子牙的后人以不同的姓氏,生活在世界各地的角落里,经过三千年岁月的洗礼,祖先的荣耀与光辉穿透历史的时空,照耀在每一个后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