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残疾的双手打造农商旅融合的“种植乐园”
钟明的种植基地
钟明在种植园内忙碌
创立果蔬种植基地,年产值达到100万元——当这个“壮举”的主人公是一位残障人士时,其背后的艰辛和困难可想而知。
现年38岁的钟明便是这位主人公。身有四级肢体残疾的他,还有着半身瘫痪的父亲和右脚行动不便的母亲。然而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通过多年的努力,钟明已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种植大户。
■突遭变故 父亲半身瘫痪 他为家庭累到双手残疾
10月16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成都金堂县高板街道的钟明种植基地。从山脚上去,沿路红色的花卉格外吸引眼球,在花卉深处,是种植基地办公室,也是钟明居住的地方。在离家不远的种植园里,记者见到了钟明,皮肤黝黑、身材瘦小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见到记者之前,钟明正在自家50亩青脆李园忙碌,园内的青脆李树已种植4年。刚刚搭建好的大棚钢架上,还散发着油漆味道。“大棚搭建好了,剩下就是人工费和管理费这些小成本的投入了。”钟明告诉记者,成片的青脆李树苗,他已投入超过百万元,仅今年就投入了70万元。“明年7、8月份就会结出果实,预计收入可达40万元。”
从行动上看,钟明与常人无异,但明显变形的双手,却无声讲述着这一切的不容易。青年时期钟明前往城里打工,从事简单体力劳动。有了一定积蓄后,他买了一辆人力三轮车,有货时拉货,没货时拉人。
眼看日子有了起色,然而一场交通事故再次给这个家带来了麻烦。“父亲因为交通事故半身瘫痪,哥哥和妹妹都在上学,照顾家人的任务只有落在我的身上。”钟明说,由于母亲也残疾,全家的收入只能靠他。他买了一辆二手小货车,帮周边装修的邻居运输材料。“当时很勤快,也主动帮邻居卸货,他们都愿意喊我。”但辛苦的工作也给钟明带来了困扰,变形的双手便是搞运输时落下的残疾。货运做不成了,他只能卖掉货车赋闲在家。
■“第一桶金”
经历挫折、多方帮助
完成儿时梦想
不久,钟明从电视上得知国家有关蔬菜种植的惠农政策后,萌生了搞规模化蔬菜种植的想法。“实际上,这个想法从我小学6年级时就有了。”钟明说,小时候帮家里做农活,便想着有一天可以自己承包土地做种植。
2006年底,钟明筹资30万元,承包了105亩土地,建起钢架大棚40个,开始种植蔬菜。2008年2月,钟明注册“金堂县石龙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被县残联认定为“金堂县残疾人蔬菜种植示范基地”。然而,投身种植业的钟明并非一帆风顺,2009年6月3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险些摧毁了他的信心。“大风吹倒大棚,种植的蔬菜被全部压烂,损失了60万元”。
想要“东山再起”的钟明面临着资金短缺,所幸当地政府帮他解了燃眉之急,但他也背上了30万元债务。那段日子是钟明印象中最难的时期。
风雨后是阳光,钟明再次站了起来。吹倒的大棚再次架了起来,损失的蔬菜也进行了补植,钟明也收获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新的征程
瞄准农商旅融合产业
还将帮助更多残疾人士就业
经过几年的发展,如今钟明的果蔬基地已有近300亩,年产值100万元。“原来基地有400亩,后来卖了100亩,售价200万元。”
钟明计划等明年结出李子后,也可以供游客采摘。而在不远处的山上,是钟明的250亩桃园,那里也是他下一步的起点。“我打算进行‘一三产业融合’,在这里建造农商旅融合农家乐。”钟明说,目前这里打造了冷链中心、电商中心、游客中心和水果信息中心。未来,农家乐可以供游客节假日休闲娱乐,同时种植的果蔬也可以在此冷链保存,并在电商平台销售。“我现在让大女儿学习电子商务,以后电商平台就让她来做,农家乐则交给小儿子,我还是做我的种植业。”
临近采访结束,青脆李园中走出两位老人,其中一位有视力障碍。钟明告诉记者,基地长期雇用残疾人及残疾人家属工作,少的时候10余人,多的时候40余人。
【编辑:陈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