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僧格林沁本有机会打败英法联军,却为何成了牺牲品?

2020-10-17新闻14

八里桥战役是清朝近代对外战争中伤亡最惨痛的一次。清政府赖以支柱的满蒙八旗被彻底摧毁,同时也让洋人看清了大清国的衰败,并叫嚣着:架几口大炮就能殖民中国的时代开始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清军装备的落后便暴漏无疑。虽有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但清政府却天真地认为《南京条约》为万年和约,仍执迷不悟地实行“防民胜于防寇”的策略。两次鸦片战争相隔20年,清政府完美地错过了军事改革的窗口期。

僧格林沁本有机会打败英法联军,却为何成了牺牲品?

1856年,因不满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条款,英法联军又再次挑起战争,但由于克里米亚战争和印度殖民地起义的原因,英法一直抽不出足够的兵力,双方时战时停。

1856年,这两场战役结束后,英法联军迅速集结了1万部队,但没想到却在大沽口遭到了蒙古王爷僧格林沁的迎头痛击,阵亡500多人。此战在欧洲引起巨大轰动,英法叫嚣着要对中国实行更大规模的报复。

1860年,由15000英军和7000法军组成的联军攻进了天津。天津失守,北京门户大开,清政府急忙派代表和谈,但两次均无法达成共识。僧格林沁只得在北京通州的八里桥率满蒙骑兵精锐与联军展开决战。

僧格林沁本有机会打败英法联军,却为何成了牺牲品?

战争的结果以清军惨败告终,长期以来大家都将其归结为僧格林沁的自大和愚昧,其实马刀未必就不如洋枪,同时期的美国南北战争、克里米亚战争中轻骑兵战胜步兵的例子比比皆是。

咸丰给僧格林沁谋划的作战计划为:“须以奇兵抄袭,挫其前锋,能以鸟枪、刀矛等短兵相接,则可操胜券矣”。翻译过来就是以马队为先锋实施中央突破,再从两翼包抄。这个战术不能说高明,但也没有太大的失误,毕竟从成吉思汗很横扫欧亚到满洲八旗入关用的都是这一招。

僧格林沁本有机会打败英法联军,却为何成了牺牲品?

联军此战总司令蒙托邦记载:

“清军骑兵成密集队形驰骋而来,直至离法军前沿阵地仅五十来米,这一切全无声息,听不到任何指挥号令,这场面确实令人吃惊和紧张。”

平原作战利于洋人火炮瞄准,清军在付出巨大代价,但冲到距对手50米处仍能保持严明的军纪,足以说明八旗军并没有那么不堪。两翼包抄的马队也逼近了对手,联军曾回忆道:

“有一个时候,全部骑兵都绕过了科林诺将军的左侧,因为格兰特将军带着他的骑兵到左翼去发动攻击,也就暴露了科林诺将军。”

僧格林沁本有机会打败英法联军,却为何成了牺牲品?

僧格林沁的马队冲锋表现的异常英勇,但后方的炮手却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法军军官瓦兰·保罗回忆:“清军的铁炮,因为没有调整好方向,总是从我们头顶上飞过。”否则也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

没有受到大炮的攻击,清军马队虽近在眼前,联军仍能从容的以来复枪应对。清军被打得人仰马翻,更可怕的是枪声让“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以致不能成列,纷纷退后。”

僧格林沁本有机会打败英法联军,却为何成了牺牲品?

僧格林沁的战术虽然会产生巨大的伤亡,并不是没有胜利的可能的。要求一位传统将领短时间内领悟现代战争的奥秘未免强人所难。清军惨败的原因是全方位的,但至少僧部的英勇表现获得了敌人的尊重。

僧格林沁唯一的遗憾可能是没能战死在八里桥或大沽口,而是死在捻军无名小卒的刀下。这样一个抗击外敌的民族英勇,最终成了烘托清政府昏庸腐朽的牺牲品。

#近代史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