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大乱,群雄逐鹿,项羽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一位统帅。仅用三年,就率领着原战国时期的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灭掉暴秦,划分天下,并自号“霸王”。即便是在垓下被敌军层层包围时,他也可以三次突围成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项羽,尽管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他刚愎自用,他妇人之仁,但无疑他是个英雄,他值得被纪念。
京剧《霸王别姬》
所以从古至今,有无数诗人为项羽作诗作词。今日我们就来看看历朝历代的诗人笔下的项羽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赏析一下在诗人眼中的那位西楚霸王。
首先是唐代诗人杜牧的《题乌江庭》,这首诗作于杜牧调任的途中,在经过安徽省和县乌江边的乌江亭休息时,写下了这首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在杜牧的心中,项羽的结局在于他不够忍耐。如果他能在兵败之时渡江休养生息,那么楚汉之争的结局也许是另一番景象。胜败乃兵家常事,无法预料,而真正的男人应该忍下失败的耻辱,直到下一次反击。所以杜牧这首诗的意义就比较明确了,一方面肯定了项羽在领兵打仗上的能力,而另一方面,杜牧委婉批评了项羽那种“天之亡我,我何渡为”的悲观态度,杜牧认为成败在于人的选择,而项羽这样悲观又负气的自刎举动,无疑是断送了自己大好将来。
这第二首诗出自北宋诗人王安石,在距上一首诗两百多年后,乌江亭迎来了另一位诗人。王安石在此处写下一首《叠题乌江亭》,而题目中的“叠”字,无疑是冲着杜牧的《题乌江亭》来的。王安石的这首诗是这样写的:“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中的一个字,可以说道尽了项羽在人生最后时刻的无奈,那就是“势”。三国时期的郭嘉曾谈论项羽兵败的原因,就提出了根源“势”。“势”指的是人心项背,项羽失去人心后,败是必然。与杜牧相比,王安石无疑“站的更高”,我们都知道王安石除了是个诗人,还是为政治家。也正因为此,在分析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时,王安石的角度更高,他看到了项羽失败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失去了人心。
而几十年后靖康之变,北宋王朝覆灭,一位女诗人随丈夫奔波保命的途中,再次想起了项羽,写下一首诗。那位女诗人是李清照,那首诗是《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夏日绝句》缺少了李清照前期诗词的婉转清丽,多了国仇家恨,多了沉重负担。在李清照的心中,执意不肯渡江保命的项羽是个令人敬佩的悲剧英雄,比起无休止的逃亡,为什么不愿像项羽一样直面失败,战斗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这样的一生,活着是“人杰”,死去便是“鬼雄”。的确,在这位从小接受士大夫教育的女诗人眼中,项羽的结局是个悲剧,但是是个让人敬佩的悲剧。比起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抵抗的残喘度日,项羽直面失败的勇气是南宋最缺少的,也是南宋最需要的。
除了以上三位诗人为项羽留下诗词,在历史中为项羽留下诗词的人还有很多。比如同是宋代的陆游也曾写过《项羽》一诗:“八尺将军千里雄,拔山扛鼎不妨奇。范增力尽无施处,路到乌江君自知”。这首诗较为中肯的评价了项羽的优势和劣势,勇猛无敌却缺少智谋。而唐朝胡曾的《咏史诗鸿门》:“项籍鹰扬六合晨,鸿门开宴贺亡秦。樽前若取谋臣计,岂作阴陵失路人”。这首诗无疑在讲项羽在鸿门宴中放走刘邦一事,如果说当日项羽心狠,杀了刘邦,又岂会有乌江岸边穷途末路一事。
京剧《霸王别姬》
读过这些诗人眼中的项羽形象,总会觉得这些诗人似乎对项羽的评价都些许苛刻,似乎在不断地为项羽说如果。这其实,未曾不是一种崇敬,未尝没有一种期许,未尝不是一种肯定。正因为对项羽有过这样的一份肯定,所以才会为他着墨如此之多,所以才会把自己的期许写进有关他的诗里…
我们无法去评判谁写的有关项羽的诗更好,尤其是这样一位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历史人物,但我们能通过不同的诗看到不同侧面的项羽,看到这样一位历史人物,在无数朝代的更替中,成为无数诗人诉说心事的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