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岳飞的词,整篇词读下来让人能感受到他那股直捣黄龙、收拾破碎山河的迫切渴望。作为南宗的“中兴将才”,他作战能力极强,手下的岳家军也骁勇善战,曾多次大破金兵,挽回了宋朝总是战败的颜面。此等江山社稷之臣理应得到皇帝重用。然而,岳飞的结局却令人唏嘘。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十二月二十九日,宋高宗赵构却赐死了岳飞,连其长子岳云和手下张宪也依军法处置。当日,一代名将逝去,时年39岁。那么赵构为何要赐死这位“中兴名将”呢?
一.历史遗留问题
虽然从赵匡胤建立北宋,到南宋建立时隔多年,但有一点是没有变的,那就是“重文轻武”的治国策略。赵匡胤本人原先便是位将军,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之后才建立了宋朝。在整个宋朝,武将一直被统治者所忌惮,尤其是战功显赫的将领,毕竟他们手里的兵权比较重。皇帝们怕他们功高震主再黄袍加身成为第二个太祖皇帝,所以对武将一直处于打压的状态。
岳飞手下不仅握着重兵,而且岳家军极为骁勇,这必然会让多疑的皇帝睡不踏实。加之宋绍兴四年(1134)32岁的岳飞被封为清远军节度使的时候,就骄傲地说像这么年轻就能做到节度使的也只有太祖和我这么之类的话。这话岂是一个臣子能说的,哪怕你本身没有那个意思,也容易被人抓住把柄,遭皇帝猜疑。
二.岳飞本身的性格问题
岳飞此人虽然忠勇但太过刚毅,又是直肠子。朝中的风波诡异,尔虞我诈不管什么时候都存在,在朝中生存,必得学会处事圆滑,毕竟你的一言一行都会成为对手的把柄,可是岳飞不会这些。他身上的这种刚毅,若放在别人身上怕是还能干成大事,可是他不是别人,他是岳家军的统帅,是朝廷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这种刚毅,在君王眼里就成了嚣张跋扈、不把君王放在眼里。
其实岳飞可以算是皇帝一手提拔起来的,从最开始的一名低阶武官升到节度使,赵构也确实不是一开始就对他有意见的,这其中自然经历了许许多多的事情。
就拿立嗣这件事情来说。那个时候金为了对抗南宋,想要扶持钦宗的儿子为傀儡皇帝,毕竟他的身份比赵构更加名正言顺,加之赵构没有儿子,此时南宋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局面。这个时候岳飞建议皇帝立两个养子中的一个为太子。这是皇帝的家事啊,若是个文臣提议倒也罢,你是武将。你虽然考虑的是军国大事,却触犯了武将不得干预朝政的祖宗家法。况且皇帝尚在便提此事,即便皇帝知道你本身性格如此也是为了大宋好,照样会心存芥蒂的。
三.迎回二圣的问题
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岳飞的忠心实际上并不是对宋高宗赵构的忠心,而是对整个宋朝的忠心。有的皇帝喜欢臣子对整个王朝忠心,比如秦始皇。但大多数皇帝希望看到的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他们更喜欢臣子只对自己忠心。
我们在《精忠岳飞》这部剧里面可以看到,岳飞提了很多次迎回二圣。当然,赵构对这个问题也很是头疼:迎回来,我把皇位还给人家,我继续作康王吗?不迎回来,那我就背负着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骂名了。我们在影视剧里面看到的也好,史书记载也好,赵构内心是不希望二圣被迎回来的,毕竟对自己的位置有威胁。此时岳飞老说迎回二圣,任谁做皇帝都不会开心的。
四.当时的社会环境的影响
虽然岳飞作战能力很强,他带领的岳家军也骁勇善战,但打仗是要很多钱的。常年征战,百姓早就苦不堪言了;再打下去国库也会空虚的。赵构作为一个皇帝他并不是想要灭掉金国,他想要的仅仅是社会安定,百姓拥戴他。所以赵构其实是主和派的,他希望和金人和好来维持统治的稳定,但岳飞是主战派,他坚决反对这一点,一定要直捣黄龙。
此时宋金两国和谈,金国提出和谈的要求就是杀死岳飞。赵构本来就对岳飞心存芥蒂,自己想要的和平也就在眼前,金国提出的这个和谈条件,他便答应了。
综合这些原因,赵构赐死了岳飞。不知可有人在意《精忠岳飞》最后一幕,赵构说:“非朕不明,非卿不忠。”赵构没有那种雄才大略,他所希望的只是两国和平发展下去,社会安定,他坐拥江山即可。其实不仅仅是对岳飞,韩世忠、张浚这些主战派也被罢免。但是碍于自己不能被蒙上忌惮功臣的帽子,他便派了秦桧去做这件事。后世都说秦桧陷害岳飞,可是岳飞一个高阶武将,手握重兵,岂是想陷害就能陷害的。而背后就是赵构的默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