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2020-10-17新闻15

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溥仪签下退位诏书,从此清朝灭亡,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历史。一夜之间,昔日的王公贵族、八旗子弟变成平民百姓,失去了所有的特权,转眼间100多年过去,那些八旗子弟的后人而今在何处?从事什么行业呢?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何为八旗

八旗,顾名思义,以旗为号,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其中我们最熟悉的爱新觉罗氏,就属于八旗里的“正黄旗”,是最尊贵的存在,而下面的正白旗、正红旗,地位则依次递减。所谓八旗子弟,自然就是八旗旗人的后人,能出生在这样的家庭,日后自然是衣食无忧,尽享荣华富贵。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八旗的演变

其实满清刚入关时,八旗子弟个个是出了名的骁勇善战,所向披靡,随着清朝势力的不断扩大和稳固,这群当年为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士们获得了应有的对待,甚至是有些过分的特权,所谓“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八旗子弟很快便堕落了。

他们不再努力射箭练武,而是提着鸟笼子到处转悠,等着国家给自己发钱,当年乾隆帝想要测试一下八旗子弟们的实力,举办了一场射箭比赛,结果让他火冒三丈。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清史稿》中记载:“今引见人员弓力软弱,发箭多不能及靶,皆平日不事操练所致。至侍卫等身系当差非旗员可比,更宜留心骑射……”意思是这群人射出去的箭,连箭靶都没挨着,看着这样的八旗子弟,你说乾隆气不气?于是他当场下令,日后八旗都统、护军统领每天都要带着大家一起训练,若仍然是这个样子,那么统统治罪,严惩不贷。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而这些够不到靶的八旗子弟,都还是精挑细选出来的,那大家试想一下,其他“普通”八旗子弟,得有多么不行?当年西宁总兵官许仕盛写道:“查阅标协营路兵丁虽无老弱,马匹亦鲜疲瘦,惟骑步士卒技艺多生疏,弓力大半柔软,开拉撒放俱未合式。”着实令人心惊。

清朝灭亡后的八旗子弟

1912年,清朝正式灭亡,这些昔日养尊处优、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贵族子弟们“被迫”开始谋出路,不过“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很大一部分八旗子弟还可以继续啃老本,过着好日子,那么其他旁支,又该如何渡过难关呢?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首先我们说说清朝第一大贪官和珅的后人,早在1799年,隶属于满洲正红旗的和珅就被嘉庆帝抄了家,他的家族自然是一落千丈,成为八旗子弟中的“边缘人”,其中一部分被流放到了苦寒之地,转眼百余年过去,和珅的后人已经在黑龙江省五常市拉林镇扎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生活。

虽然他们早已接受“普通人”的身份,但仍然没有忘记老祖宗的习俗,比如和珅的后人依然操北京口音,生活中的很多物品还是用满语词汇,每年大年三十,还会约着一起祭祖,祈求老祖宗保佑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大获丰收。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然后再说说爱新觉罗氏的后人,作为当年八旗里最尊贵的存在,爱新觉罗氏后人如今又过得如何呢?

此人名叫爱新觉罗·恒绍,满族人,根据他所提供的族谱证明,他乃乾隆帝七世孙,当年他得知自己的“贵族后裔身份”后,立马干出了一系列让人吃惊的举动,比如要求妻子像古代妃子那样服侍他,比如在家里挂上清朝历代皇帝像,并按照皇宫的样子布置。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最夸张的是,他还留起了发辫(后又剪掉),穿上了自制黄马褂,召集广大八旗后人,每年举办声势浩大的祭祖活动,爱新觉罗·恒绍作为活动的发起人,自然是最“尊贵”的那个,活动现场,他身穿“金色龙袍”,周围站着“文武百官、侍卫宫女”,还有“乐人”在旁敲锣打鼓,那场面,实在是有些可笑。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除了爱新觉罗·恒绍,还有一个叫爱新觉罗·州迪的人,他则自称是多尔衮十世孙,和恒绍一样,他也是留辫子、穿黄马褂,到处宣扬自己“贵族后裔”的身份,有一次他甚至为了一张火车票而大闹火车站,因为他认为,自己是“满清贵族”,不需要买火车票就能坐车。

八旗后人今何在?和珅后人在下地种田,乾隆后人留发辫召百官祭祖

当然了,我们也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并不是所有八旗子弟后裔都这样不讲理,像中国著名书画家启功先生,他就从来不宣扬自己的身份(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孙),甚至不让别人叫他爱新觉罗氏;还有知名演员爱新觉罗·启星,她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演艺梦,当某些导演想借她的背景炒作,让她出演清朝格格时,启星都会礼貌拒绝,因为她就是她,不是什么贵族格格。

#和珅#乾隆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