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很多人都觉得沙僧忠厚老实,其实人家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2020-10-17新闻16

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各有特点、各有所长,在取经路上也分工明确,而其中的“老沙”沙和尚给人的感觉总是敦厚老实、木讷少言、任劳任怨,在取经路上,低调得甘愿被忽略,老实得近乎窝囊,在电视剧里也只有一、两句台词,甚至给人一种愚笨的感觉,那么沙僧真的就像他所表现出来的如此忠厚老实、愚笨吗?事实恐怕并非如此。

很多人都觉得沙僧忠厚老实,其实人家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大家仔细发现分析就会发现,沙僧其实并非愚笨,而是大智如愚。首先,沙僧的实际能力不并不低,自我意识更不见得那么菲薄。在“真假美猴王”一回中,沙和尚打死了六耳猕猴弄出来的假沙僧,这也是《西游记》中明确提到沙和尚打死妖怪的唯一一次。在这一过程中,沙僧所体现出来的果敢和威猛与一贯形象就不太一致。要知道,那假行者就是六耳猕猴,连孙悟空都打不过他的,他率众猴来围,都能被沙僧杀出重围,可见沙僧实力并不弱。

很多人都觉得沙僧忠厚老实,其实人家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其次,在很多场合沙僧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甚至连一向聪明的孙悟空都难以比拟。在孙悟空第二次被驱逐之后,唐僧着沙僧去花果山找人。沙僧到花果山后说:“上告师兄,前者实是师父性暴,错怪了师兄,把师兄咒了几遍,避赶回家,一则弟等未曾劝解,二来又为师父饥渴去寻水化斋。不意师兄好意复来,又怪师父执法不留,遂把师父打倒,昏晕在地,将行李抢去。后救转师父,特来拜兄。若不恨师父,还念昔日解脱之恩,同小弟将行李回见师父,共上西天,了此正果。倘怨恨之深,不肯同去,千万把包袱赐弟,兄在深山,乐桑榆晚景,亦诚两全其美也。”沙僧这一番话,说得井井有条,有情有理有据有节,又得体,又严密,又细致,又中肯,哪里有笨嘴拙舌的影子。沙和尚平时的沉默,只不过是看透了取经的真实意义和没有越位的必要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沙僧忠厚老实,其实人家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沙僧看起来什么都无所谓,宽容得很,其实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宽容,是无情的圆滑。比如:三打白骨精之后,孙悟空遭到唐僧的驱逐,猪八戒在旁边唆嘴也就罢了,沙僧头顶着“老好人”的巨匾,为什么也一声不吭,眼见着孙悟空被紧箍咒勒得像个“亚腰儿葫芦”?你就算不好违拗师父的意思,但看在师兄弟一场的情分上,劝劝师父少念几句总该可以吧?可是“老好人”沙和尚只是沉默,不表态,不掺和,不负责。

沙和尚不为孙悟空说话,更不会为猪八戒说话。孙悟空被遣回花果山后,猪八戒在黑松林化缘不得,把头拱在草里睡了起来。唐僧耳热眼跳左右等不到,沙僧便在一边说:“师父,你还不晓得哩。他见这西方上人家斋僧的多。他肚子又大,他管你?只等他吃饱了才来哩。”

很多人都觉得沙僧忠厚老实,其实人家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沙僧的城府更体现在人情世故上,别有一番冷静和准确。他不会天真地一头热,也不会幼稚地盲目乐观。孙悟空一听说红孩儿是牛魔王的儿子,便大喜过望,要去认亲。沙僧却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相别五六百年,又不曾往还杯酒,又没有个节礼相邀,他哪里与你认什么亲耶?”正如他所言,孙悟空和猪八戒高高兴兴地上门去,却吃了红孩子一番三昧真火,败兴而归。

很多人都觉得沙僧忠厚老实,其实人家只是大智若愚而已

沙和尚在取经路上的种种表现其实从根本上更体现了沙僧的大智若愚,凸显了其大智慧,因为沙僧曾经作为玉帝的卷帘大将,是领导身边的人,其聪明才智并非一般人可以比拟的,而且沙僧之所以在取经路上不争不抢,只负责看行李,那是因为他早就看出了取经团队的分工和上级领导的意愿,无论他如何冒尖也不可能像孙悟空、唐僧一样成佛,反倒可能因为处处出头而导致师傅、师兄的怨恨,往往得不偿失,所以沙僧早就定好了取经的战略那就是只看行李,出工不出力,大智若愚混到西天得正果,这样就不得罪人又不失去好处。

#西游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