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秋天不吃这个水果太亏了,每天一个顶药三副,关键还便宜!

2020-10-17新闻7

原标题:秋天不吃这个水果太亏了,每天一个顶药三副,关键还便宜!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

好吃的水果接二连三地上市了

但一定不能错过的就是橘子啦!

酸酸甜甜,富含维C

一个橘子相当于5味药~~

秋天必须得来几个!

橘子的5大好处

0 1

润肠通便

橘子含水量高,而且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可以促进肠胃蠕动,从而使排便通畅。

0 2

美容养颜

每天吃3个橘子,就能满足一个人一天的维C需求,所以橘子有美容养颜的作用,还能使皮肤变得更加水嫩。

0 3

开胃醒脑

橘子富含柠檬酸,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的作用,同时还能消除疲劳。

0 4

降低胆固醇

研究证实,吃柑橘可以加速胆固醇转化,降低沉积在动脉血管中的胆固醇。

0 5

保护心血管

患有慢性肝炎和高血压患者,吃橘子可以提高肝脏解毒作用,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别看橘子个头不大,但它却集五种药材于一身,正确服用的话,真有不俗的疗效!

第1味:陈皮

陈皮即橘子干燥成熟的外皮,陈者为佳。有句俗语,叫“陈皮宜五脏,统治百病”,这是没错的。

秋天不吃这个水果太亏了,每天一个顶药三副,关键还便宜!

陈皮性温、味辛苦,有“理气健脾、燥湿化痰、止咳降逆”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气滞、脘腹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疾病,对于“解鱼蟹毒和酒毒”也有一定作用。

除了做药,煲汤时放点陈皮,也有改善汤味,去油解腻的效果。

特别提醒:不能把橘子皮当做陈皮直接泡水。因为,鲜橘子皮含有很多挥发油,刺激性较高,吃完后反而会刺激肠胃。所以,为了健康,日常若要用橘皮养生,请去正规药店购买“陈皮”。

第2味:橘红

橘红是把橘皮内层的白色部分去掉之后剩余的表皮,即所谓的“陈皮去白”。橘红的气味芳香,首要功效为化痰止咳,是中老年人久咳或哮喘的首选药。平时直接用开水冲泡橘红,可用于辅助治疗风寒咳嗽,而在饭后喝点橘红水还可缓解消化不适,常有饭局应酬的人可以试试。

第3味:橘络

剥开橘皮后,会看到橘子上有一层白白的筋络,那就是橘络了。

秋天不吃这个水果太亏了,每天一个顶药三副,关键还便宜!

中医认为,橘络味苦、甘平,有“通络化痰、顺气活血”的功效。在临床上,橘络可用于缓解久咳引起的胸胁疼痛,以及辅助治疗“老慢支”、冠心病等慢病。

橘络的味道比较苦,是因为其中含有“芦丁”这种物质,但“芦丁”能减少血管壁的脆性和渗透性,防止脑溢血的发生,所以它很适合老年人日常保健,在平时把橘络泡水喝或用于煮粥都是不错的养生食疗法。

第4味:橘核

吃橘子时,大部分人都会把橘核吐掉,然而,殊不知这小小的橘核也是一种对肝肾有益的中药材。

中医认为,橘核性平,有理气、散结、温胃、止痛的功效,可辅助治疗“疝气、睾丸痛、乳痈、腰痛、膀胱痛、肾痛”等疼痛症。用法上一般是将已经过炒制的去壳橘核用酒送服。

此外,因为橘核既能驱寒,又能止痛,因此也可以帮助女生缓解痛经。

用法:将橘核泡茶,一次3~5g,疼痛厉害时可用至10g。

第5味:橘叶

橘子的“宝贝”之处除了在于它的果实,还与它的叶子有关。

中医认为,橘叶性平,可疏肝行气,化痰散结,可用于治疗“胸胁疼痛、乳房胀痛、乳腺增生、肺痈、乳痈”等疾病。

1. 关于吃橘子常见困惑

橘子能止咳化痰吗?咳嗽时该吃橘子还是橙子?

天一冷,咳嗽有痰的人就多了起来,在此时,很多长辈就会说“吃几个橘子吧,化痰又止咳”。不过,这是不对的。橘子果肉本身不能止咳化痰,能止咳的是“橘红”和“橘络”。

秋天不吃这个水果太亏了,每天一个顶药三副,关键还便宜!

在中医里,橘子是一种“性温”的水果,多吃会燥热生火,令人肺燥,起痰生疮。所以,如果是风热感冒引起的咳嗽,还兼有喉咙肿痛、痰色发黄的症状,橘子吃多了不但不能化痰,反而还生痰。

但橙子就不一样了,它在中医里是偏凉性的,若患的是风热感冒,则可以吃点清热的橙子辅助舒缓。

总之,感冒咳嗽时要辩证地吃橘子,若是风寒感冒,建议吃些“橘红”。若是风热感冒,可以吃点橙子。

常说吃多了橘子会“上火”,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这是因为甜橘子的含糖量较高,但有些人对糖的吸收功能较差,吃多了后,高浓度的糖会使喉咙细胞中的体液渗出,从而引起喉咙不适。

秋天不吃这个水果太亏了,每天一个顶药三副,关键还便宜!

而且,口腔中的细菌喜欢在高糖分的环境下繁殖,若再加上吃完橘子后没有及时清洁口腔,这样就容易出现牙龈发炎的情况,感觉像是“上火”了。

此外,橘子中含有不少柠檬酸等果酸类物质,这些物质会刺激口腔和胃黏膜,尤其是在空腹时食用更易出现胃部不适。

所以,一天吃1~3个橘子才是比较适宜的量,而在服药时、饭前或空腹时就不要大量吃橘子,以免影响药效和消化功能。

资料:养生中国

编辑:周雨薇

#食疗食补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