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连江口脱贫经:农业在家门口升级 村民摇身一变成“新型农民”

2020-10-17新闻9

大洋网讯 今天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记者日前来到清远英德连江口镇。随着国内疫情形势的缓和,前来连江口镇旅游的旅客越来越多。坐在“浈阳峡号”游轮上,导游吴四妹正热切地向游客讲述着北江的故事。吴四妹是连江口浈阳峡本地村民,今年30岁,家中共有七个姐弟。此前,吴四妹和丈夫一直都在广州花都打工,从事纺织类工作。一年前,看准了家乡发展机遇的吴四妹选择了回乡从事旅游工作:“以前我们这里游客少,现在有了旅游小镇,游客多了,大家的收入也多了,许多本地妇女也都来到这边工作,既能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也能有一份不错的收入。”吴四妹透露,她如今一个月的工资有四千元左右,比打工时赚得多。

吴四妹的丈夫目前还在广州打工,隔两周回一趟家,“现在家里买了车,他开车从花都回来也才两小时;两年前家里还盖了房子,从两层变成了四层。看着家乡的发展越来越好,他也有回乡发展的打算。”吴四妹告诉记者。

吴四妹家的转变,是连江口镇、连樟村众多村民生活的一个缩影。近两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内生发展动力的不断提升,村民返乡创业的潮流开始扩大,产业项目越来越多,村民脱贫的路子也越来越多。

连江口脱贫经:农业在家门口升级 村民摇身一变成“新型农民”

山清水秀的浈阳峡旅游小镇

特色小镇:

旅游带动脱贫

吴四妹所在的企业正位于英德连江口镇的浈阳峡风景区。在这里,创新的扶贫方式极大地带动了景区周边乡村旅游的发展,同时也带动了连江口镇农副土特产品的销售。

浈阳峡风景区党支部书记何小玲告诉记者,近些年,浈阳峡风景区一直坚持文旅融合之路,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成为粤北地区独树一帜的文旅景区,该景区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连樟样板区的重点文旅项目、国家3A景区,近期更是入选广东省第三批特色小镇培育对象。

景区依托连江口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深挖浈阳峡海上丝绸之路文化、英石文化、火车文化、南粤古驿道文化、摩崖石刻文化等,目前小镇中包括一期酒店、餐饮、温泉、北江游、艺术馆等文旅项目均已投入运营,同时还开创了“英石文化节”“北江放生节”“北江鱼干节”等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后续还将继续打造度假中心、养老小镇等项目,使浈阳峡风景区成为清远旅游的文化名片。据介绍,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景区共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

村庄变景区,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致富路。依托特色小镇,景区不断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让贫困户通过扶贫资金入股、土地入股、企业务工等方式,获得股金、租金和薪金,使贫困户稳定脱贫、脱贫户稳定增收。

对于周边的农户和村民来说,“北江放生节”“北江鱼干节”等产业扶贫项目则成为了他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期。陈先生是连江口镇当地人,家中主要靠打鱼为生,主要收入来源便是鱼干。“以前没有渠道和办法,鱼干卖不出去,好多都只能放在家里坏掉;从2018年元旦开始,我参加鱼干节,摊位档口是免费提供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光是去年元旦,我七天内就赚了七八千元,这相当于我以前小半年的收入了。”陈先生说。

农民的资金变股金,地方资源变资产,农民变旅游从业者……依托旅游产业,实行政企互联,正是不断的观念转变和产业创新,才让连江口镇实现华丽转身。

现代农业:

村民在家门口“升级”

从浈阳峡出发约40分钟的车程,便到达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

沿着村内的大道,一路可见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大棚。从蓝莓文化园到优质水果种苗繁育基地、观光休闲水果基地、农产品加工厂等,连樟村已经建成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张大姐今年50多岁,戴着草帽、穿着长袖长裤的她正挥着锄头给这块新鲜的蓝莓园犁地:“蓝莓的收益好,我们山里的溪水清,种出来的蓝莓又甜又肥。”据了解,村内仅这一块蓝莓文化园就能够容纳12位劳动人口就业,一期项目建成后,产生的经济效益可高达150万元。

“如今整个连樟村,55户贫困户都实现全员脱贫了。”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的项目负责人何为兴奋地告诉记者。

何为所负责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是村里产业扶贫的又一个重要项目,依托碧桂园农业的科研实力,通过采用立体无土栽培模式,集约高效种植农作物品种,这里的年产优质草莓、瓜果就多达30万斤。

走进示范园,一排排现代化的蔬菜大棚格外抢眼。在果蔬大棚里,作业车来回穿梭,工人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陆国建正熟练地调节作业车高度,准备给拳头大小的西瓜吊蔓。“我们现在工作不用弯腰,工作环境也好,通过这种水肥一体化无土栽培技术,每亩还能多栽800株,产量提高两千斤,一亩就可以赚1.2万元。”陆国建笑着说。

如今像陆国建一样在示范园务工的当地村民有30多人,他们的工作内容包括农作物育苗、吊蔓、授粉、修枝剪叶、采果、分级包装等,至于水肥管理目前已实现智能化。

为了让当地村民学会操控新型设备,从2019年5月建园之初,园区便开始免费对这批工人进行农业技术培训,帮助村民在家门口转型就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从园区运营以来,我们带动村集体及农民增收约120万元;2020年~2021年,产业园结合采摘园及联农带农基地,带动村集体收入将达200万元。”何为介绍道,“除此之外,随着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村民回乡,我们之后也会在农业观光和市集售卖这一块为年轻人设置一些岗位。以连樟村为中心,不断辐射英德市及周边地区,加速当地农业产业优化升级。”

连江口脱贫经:农业在家门口升级 村民摇身一变成“新型农民”

在麻竹笋扶贫基地里忙碌工作的村民

家门口的“笋项目”:

不少种笋农户买了车和房

事实上,像碧桂园这样,依托本地传统产业,由合作社、公司负责经营,贫困户参与种养,推动村集体和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形式在清远非常普遍。

沿着山路,两旁随处可见近一年来“冒出”的新型果蔬基地,不仅有连樟村的蓝莓文化园,还有石灰铺镇保安村的供港蔬菜基地,大洞镇黄塘村的百香果基地等,都是该产业模式下的成果。贫困户以入股或订单形式参与种植,公司或合作社进行种养技术指导和科学管理,并与市场对接扩展销路,确保贫困户的稳定经济收入。

在连樟村塘旺村小组,记者走访了投产开工不久的英德市连樟村果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麻竹笋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项目”。这一项目由英德市连樟家食品有限公司组织实施、总投资500万元,并拿到了100万元的财政补贴。

在麻竹笋车间门口,记者见到了今年50岁的连樟村村民王姐。她正在清理车间门前的地面。“以前村里人只能种田,哪有什么收入?这里建个厂太好了,我已经在这里工作了两个多月,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工资。”在一旁冲洗地面的廖师傅则担任了基建、工人工作分配等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可以达到7000元左右。

据连樟家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巫迁雄介绍,麻竹笋发展示范项目自2019年8月启动,计划建设麻竹笋高效育苗基地60亩、麻竹笋现代加工中心35亩,配备现代化麻竹笋深加工设备,并设有产品体验中心,供游客、商户参观英德麻竹笋生产、加工流程,体验麻竹笋的魅力并了解英德麻竹笋历史文化。

作为英德人,巫迁雄很高兴能为家乡做点事。“现在麻竹笋的市场价格比以前提高了几倍,村民在基地里种植麻竹笋,我们按照超过市场价20%的价格协议收购,农民种完了笋还可以来我们厂里就业,年底又能拿到土地流转的利润分红,种笋的农户年收入达到几万元至十几万元的收入,很多农户也因此买上了车子和房子。”巫迁雄还联系当地村民成立了“连樟村惠农合作社”,通过“保底+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据了解,该项目预计可以带动周边300人以上的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同时带动连江口镇及周边乡镇麻竹笋种植及加工产业发展。

消费助农:

把特产卖到大湾区

有产,就要有销;产量上去了,要产销对接才能让村民致富。为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各地都在探索“互联网+就业”扶贫模式:浈阳峡风景区帮助连江口镇一同推出“农村淘宝”,村民们将自家农产品放到平台上,从而将产品卖出村子;在连樟村,也建有助农服务中心,是由广东省供销社、清远市供销社、英德市供销合作社于今年8月建成运营的村级助农服务综合平台,这一平台加强了与农民的联结,帮助农民解决“愁种愁卖”的难题,带动增收致富。

“我们的总部展示店在广州市中山八路,在广州多个区也有线下门店,从今年8月正式开展面向连樟村的助农服务至今,我们已经帮当地村民销售了10万元的土特产,将特产卖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在连樟村助农服务中心,来自广东新供销天润粮油集团的工作人员吴先生一边向记者介绍,一边整理货架上的“连樟村鲜笋”。

据了解,连樟村助农服务中心除了线上、线下的销售网络,还定期组织“消费扶贫五进(进机关、进医院、进工会、进社区、进食堂)”活动,在广州市民中掀起“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的帮扶热潮。“除了麻竹笋、菜干,还有英德红茶,销售都比较好。”而天润集团还开通了多个网上商城平台,拉动连樟村的农产品销售。

坚持生态功能区建设,走绿色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就是连樟村从一个贫困村蜕变为“乡村生态农业旅游村庄”的路子。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程依伦 冯秋瑜

#扶贫#就业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