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在书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比如藏书章,有什么讲究吗? 姓名章和藏书章

2020-07-21知识8

姓名印章一定要带框? 不一定要带框,但是正式的工作用章应该根据公司要求或者政府要求酌情考虑。个人印章,即私章、人名章,带外框的是阳刻,也叫朱文,不带外框的是阴刻,也叫白文,二种都可以的,只是带外框的朱文,用的人多一些,没有太多讲究。姓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姓名有连在一起的,也有分开的。题款用章,以一名一字为正,一姓一名亦可。款名,印字;款字,则用姓名章。款有姓,可用名章,款无姓,或不落款者,应用姓名章,以利辨识作者。古人用章,讲究礼仪;凡卑幼致书尊长,当用名章;平辈间用字章;尊长给卑幼,用别号章即可。反之,则贻笑大方。现代书画家张大千认为,姓名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不可用。扩展资料:基本分类:印章种类繁多,基本上可分为官印和私印两类。1、官印:官方所用之印章。历代官印,各有制度,不仅名称不同,形状、大小、印文、纽式也有差异。印章由皇家颁发,代表权力,以区别官阶和显示爵秩。官印一般比私印大,谨严稳重,多四方形,有鼻纽。2、私印:官印以外印章之统称。私印体制复杂,可以从字意,文字安排,制作方法,治印材料以及构成形式上分成各种类别。从字义上分1、姓名字号印:印纹刻人姓名,表字或号。。姓名章可以当藏书印用吗 可以2113,但最好是专用。图书5261收藏者用以标明图书所有4102权和表达其个性爱好的1653一种印迹。又称藏书印。中国西汉时期就已出现藏书章。古代藏书家为辨明图书的归属,征信于人,常在自己的藏书上盖上印章。章上通常刻有姓名、字、号、乡里、祖籍、藏书处所、官职、鉴别、授受、告诫、记事、言志等内容。印章的阳文阴文怎么个说法? 根据书法字体,一般行书、草书(比较活泼)等用阳文印,楷书、隶书、篆书(比较沉稳)等用阴文印。我国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笔画凸起的叫阳文,凹下的叫阴文。阳文:凸起的花纹。采用模印、刀刻、笔堆等方法,使得花纹高出瓷器平面谓阳文。阳文的花纹,用手可触及。阴文:凹入的花纹。采用模印或刻划的方法,形成低于瓷器平面的花纹称阴文。因为在施釉时已将凹入的花纹填没,故瓷面子整,花纹不能扪及。扩展资料印章的分类—按篆刻内容印章按所篆刻的内容来分,主要分为名章和闲章,名章之外,统称为闲章。送礼的印章,印面的内容一般刻姓名居多,但也视需求而定。如对方爱好藏书,可送藏书章;如对方热爱书画创作,则除了送落款姓名章外,还可以送引首章。在特殊的节日,或需特别的纪念,如出生、百日、成年、结婚、金婚等,均可以用一枚闲章表达恭贺之意。日本、韩国、东南亚地区的收藏家认为汉文篆刻名贵印章既是贤达的表现,又是贵重礼品,根据对象、目的的不同,送礼有不同的讲究。在书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比如藏书章,有什么讲究吗? 主要就是印章应该盖在书的什么位置,有什么讲究没有 藏书印一般要盖在图书的什么地方?几百年来藏书家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藏书家一般喜欢把藏书印印在目录及每卷的。藏书票章属于哪种艺术形式? 藏书票是一种小小的标志,以艺术的方式,标明藏书是属于谁的,也是书籍的美化装饰,属于小版画或微型版画。一般是边长5-10厘米见方的版画作品。上面除主图案外,要有藏书者。姓名印章的规则是什么? 现代书画2113家张大千认为,姓名5261章的形状以“方形最好,圆4102形还可,若腰圆天然形等都1653不可用。一般用两方配合使用,是画面上必不可少的。一方刻姓名,一方刻字号;或一方刻姓,一方刻名字。一方刻朱文,一方刻白文。用时,朱文红色轻,用在上边;白文红重,放在下边。印章大小约等于题字,或略小于题字。盖章的位置,如果署名下空白多,就盖在下边,如果署名下空白少,可盖在字迹左右。两方章的距离,约等于一至二个图章的位置,不可拉得太开,或挤得太拢。扩展资料姓名、字号印:一般盖在作者名字的下方或左右。斋馆、堂号印一般盖在款字的四周或款字的下方,也有用作迎首,盖在右上角。闲文、吉语、警句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作为押角,也有用作迎首。收藏、鉴赏印一般盖在书画的左右下角空处,或无碍书画作品本身的空白处,也可以盖在书画以外的装裱上。也有盖在书画最显著的位置,以示自己的权威,如乾隆、嘉庆皇帝等。长方型的章,我们称为扁章,一般盖在书画的右上角,印文的内容往往是闲文、吉语、警句之类的。也有圆形或者椭圆形之类的章。参考资料来源::印章藏书票和印章的区别 藏书票藏书印分类:参考资料 藏书票是贴在书籍里封上的小小的装饰画。翻开书,首先看到一幅与精美的装帧设计相配合的美丽的藏书票,对于所爱的藏书能。在书上盖上自己的印章比如藏书章,有什么讲究吗? 主要就是印章应该盖在书的什么位置,有什么讲究没有 112,378 47 人赞同了该回答 藏书印一般要盖在图书的什么地方?几百年来藏书家形成了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律。。

#文化#官印#书法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