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三国时期的名士华歆被管宁鄙视,却功成名就,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2020-07-21新闻10

文/灞上桑

三国年间有两个名士管宁和华歆,早年两人是好友。有一次在菜园子干活,他俩看见地上有一块金子,管宁视而不见,而华歆捡起来看了两眼才丢掉。又一次两人在屋里读书,门外有富人的车马经过,华歆忍不住走出去瞧了瞧。管宁以此认为华歆放不下名利,与他“割席分坐”,说白了就是绝交了。

管宁割席

东汉末到三国、两晋,以举荐为主的人才选拔制度催生了一个名士辈出的年代。有了响亮的名声,比真金白银还要好使,高官厚禄不请自来。但管宁一生不愿为官,心地纯粹而高洁,达到了古代圣贤的境界,不但是个真名士,而且历代罕见。

华歆被管宁嫌弃,然而他自身非常成功,先为东汉效力,又投到曹魏政权,后来封侯拜相,显赫一时。那么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认识华歆。

华歆剧照

其一、华歆自控力强,只求名而不求利

当年还没有科举考试制度,人们想做官,主要靠好名声来换取官府或者名人的推举。所以人人都深谙一个道理,欲擒故纵。要得到官位俸禄,首先要表现出对这些身外之物的漠视,积累自己的名气。有了官位想晋升,这样做也很加分。但这一点说着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华歆把金子捡起来又丢掉,显然他也喜欢金子,又忍住了贪欲。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千万不要跟管宁比,他是个异类。华歆仅仅看了两眼金子而已,要换做别人,早就揣兜里了,或者私下里再捡起来。我认为华歆的自控力已经很强了。要知道,人的感官是最不容易控制的。比如肚子饿的时候,闻到饭菜香味,食欲更加难熬;走在路上遇见特别好看的异性,有几个人能视而不见。这是人的本能所驱使,最难控制。

如果接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大概可以抵御外界的干扰,然而按下葫芦起了瓢,心里会不会有波动就难说了。华歆看了两眼金子,是正常反应。他也表明了不贪图财物的态度,虽然得不到管宁的赞美,已经是个好名声了。华歆后来步步高升,深受曹家的重用,与他的名气很有关系。他丢金子的做法很正确,具备以小博大的眼光。

金子

华歆多年为官,以清廉为人称道,表明他有长远的目光,仍然不以钱财为重,而是更注重名誉。当然,他的自控力表现在方方面面。后来华歆踏上了人生巅峰,做到了大司徒、太尉,又被封侯。华歆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不论做哪种事业,自控力都是个极重要的品质,能做得好一点,一定有助于成功。

其二、华歆还是个“聪明人”

管宁看不上华歆,不过平心而论,我更赞同华歆选择的道路。古人不论学文还是习武,总的来说都是为了获取功名。管宁不愿做官,无非是认为汉朝才是正统,不愿为魏国效力。华歆的观点大概是,只要有自己的信念,行事符合道义,做官就是为天下做贡献。何况当时的魏国最强大,选择魏国是人之常情。比起来,华歆更实在,或者说是个聪明人。

华歆的聪明之处还体现在其他方面。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病死,曹叡继位,华歆向曹叡推荐管宁。话说管宁辞官已经很多次了,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管宁画像

华歆推荐管宁,表示自己对他毫无怨言。以他对管宁的了解,当然知道管宁不会接受,所以这件事的表演成分更多。但这种做法为华歆赢取了广泛的称赞,也向管宁传递了善意。在旁观者眼里,华歆不仅一心为公,而且颇具胸怀。何乐而不为。关键华歆表演很到位,他还主动提出把太尉一职让给管宁。太尉可是三公之一,地位尊荣。尽管这对管宁来说是浮云,别人免不了要惊讶羡慕,还有让太尉的?

不过在我看来,华歆让太尉有点别的味道。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管宁数十年来名声在外,谁也请不动他当官。华歆第一次推荐他还说得过去,也成功提升了自己的名誉。第二次让太尉,表演得过火了,更像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向管宁炫耀自己。退一步讲,不是说华歆舍不得让出太尉的位置,而是他明知道管宁不会接受,仍然公开这么做,味道就变了。华歆大概以自己的方式向管宁传达一个信息,你与我断交,我不计较,但我混得很好。这也是华歆的另一种聪明,用特殊的方式“还击”管宁,不露痕迹,还博取了名声。

以上就是我眼里的华歆。对此您有什么见解?欢迎评论交流。

参考资料:《三国志》、《世说新语》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