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街区规划保护模型。
四神纹覆斗式础石。
朝阳南塔。
朝阳北塔上的青砖浮雕经历了千余年风雨。
本报记者 郭 平 文并摄
核心 提示
我省西部的大凌河畔,有这样一座城市:老城区里两座古塔南北相映,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宫城南门遗址坐落其中,这便是辽宁境内最具悠久历史的古代都城、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朝阳。如今,这里正在积极争取创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丰富的历史文化将成为朝阳一张亮丽的名片。
朝阳老城档案
341年,阳裕、唐柱筑龙城。
386年,慕容贵族复国,称后燕,定都中山,龙城为留都。
409年,冯跋建北燕,龙城为都城。
十六国时期的北魏、东魏和北齐在这里设营州昌黎郡。
隋朝,改称龙城为龙山县,设营州总管府,后改称辽西郡。唐朝,设营州都督府、平卢节度使。辽朝,置霸州,属中京道大定州,后升置兴中府。金朝,置兴中府,后设兴中县。元朝,置兴中州,属辽阳行省中书省大宁路。明朝,属吐默特右旗。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设置三座塔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撤厅置县,设朝阳县;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升为朝阳府。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朝阳市;1984年,升为辽宁省辖市。
创建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
寻找和确定三燕都城龙城遗址,是十六国时期考古的重大课题,也是辽宁西部地区考古的一项主要任务。此次考古发掘为辽宁城市考古积累了经验,是学术上的一次突破。该遗址2004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随着三燕龙城方位的确定,人们从更为宏观的视角发现当年慕容鲜卑在大凌河畔选址建都的独到眼光。
尚晓波说:“从区位图上看,龙城北接大漠,南靠燕山,所在的大凌河谷地在远古时期便是人们连接辽东和华北的重要通道。”
在大凌河流域,秦汉时期便建有柳城,遗址位于朝阳城区南郊的袁台子村。慕容皝建都龙城之前,曾在柳城一带与鲜卑段辽部、宇文归部大战,在柳城之北、龙山之西选址建都,正是基于这里的重要战略地位。
相比柳城所在的大凌河谷地区,朝阳老城区所在的河谷盆地面积更大,更适宜城市的发展壮大。于是,沿着一条南北走向的大路,一座都城悄然兴起,1000多年后的今天,这条大街仍是贯穿这座城市的南北干道。
随着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对三燕古都龙城认识的不断深入,对于朝阳老城区的保护工作也不断得到提升。2015年,朝阳市老城区被省住建厅等部门确定为首批历史文化街区。
2018年7月,朝阳市制定完成了《朝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这一规划从近期、中期、远期划定了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的红线,从区域、格局、节点和文化等层面对历史街区进行整体保护。
今年9月4日,朝阳市正式启动了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森林城市工作,朝阳老城区的历史由此又掀开新的一页。
公元341年:“干事之才”阳裕修筑龙城
在朝阳市北大街的路西,有一片被围栏严密围护起来的绿地,这里是“龙城宫城南门遗址”。
辽宁省和朝阳市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研究员尚晓波用脚轻轻点了点遗址旁的泥土说:“考古发掘已经证明,龙城就掩埋在这片老城区的地下,从公元341年算起,沉睡已然千余年。”
关于东晋时期来自北方大漠的游牧民族慕容鲜卑南下修筑龙城的史事,《晋书》《别本十六国春秋》以及《资治通鉴》都有记载。
《晋书》中有“使阳裕、唐柱等筑龙城,构宫庙,改柳城为龙城县”。《资治通鉴》关于龙城始建记录略为详细:“咸康七年,辛丑(公元341年)春,正月,燕王皝使唐国内史阳裕等筑城于柳城之北、龙山之西,立宗庙、宫阙,命曰龙城。”
查看《晋书》,阳裕是慕容皝时代中,唯一以臣子身份被唐代史家立传并附于慕容皝传记中的人物,足可见他在身后数百年间的影响力。
与燕王慕容皝的游牧民族身份不同,阳裕是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人。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双亡,后来兄弟也都早亡,阳裕孤苦伶仃地长大,即使家族中多数人也不了解他的才干,当年只有叔叔阳耽一直看好阳裕,说:“这孩子不仅是我们一门的出色人才,而且会是辅佐当世的好官。”
阳裕成人以后,受当时西晋刺史和演任命为主簿。西晋幽州都督王浚兼管右北平郡时,阳裕改任治中从事。
后来,前赵将领石勒攻克蓟城,询问手下枣嵩:“幽州人士,谁最可任用?”枣嵩答道:“燕国刘翰,素有道德。北平阳裕,干事之才。”石勒问:“如果像你所说,王浚为何不任用他?”枣嵩答:“王浚不能任用他,所以被明公您得到了。”石勒正要起用阳裕,阳裕却换上普通人的衣服逃走了。
当时另一个鲜卑贵族段眷任骠骑大将军、辽西公,招贤礼士,想任用阳裕,阳裕以孔子、伊尹故事为喻,讲述自己感到没有贤君辅佐,不愿应召的想法。在朋友的劝说下,他才去就任郎中令、中军将军。他先后辅佐了段氏五代传人,一直受到敬重。
但是到了段辽时期,这个段氏鲜卑首领非要进攻燕王慕容皝不可,阳裕为他分析利弊得失,劝他不要这么做,结果遭到忌恨,段辽命阳裕出任燕郡太守。不听劝说的段辽终以惨败收场。
在十六国时期征战不断的年代里,阳裕曾降后赵,被后赵皇帝石虎任为北平太守,后征召入朝为尚书左丞。
此后,阳裕又被慕容皝俘获。因为早知道阳裕的名声,慕容皝立即让兵士放开他,并拜他为郎中令,又升为大将军左司马。在燕国东征割据辽东部族,北灭鲜卑宇文归部的重大战争中,阳裕给出谋划策,发挥了重要作用。
《阳裕传》中还有“及迁都和龙,裕雅有巧思,皝所制城池宫阖,皆裕之规模”。也就是说,前燕的龙城和宫室,大都是由阳裕设计的。
对于“和龙”名称的来历,《别本十六国春秋·前燕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十二年四月,有黑龙一、白龙一见于龙山。皝率群寮观之,去龙二百步,祭以太牢二,龙交首嬉翔,解角而去。皝大悦,赦境内,号新宫曰和龙,立龙翔佛寺于山。”
1600多年:北塔文物证明古路一直在用
很难想象,朝阳市那条宽敞、通畅的南北大街便是当年贯通龙城南北的中央大街,是至今仍在使用的千年古路。
1972年,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城区北面的木营子村发现了后燕龙腾苑遗址。随后20余年间,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唐、辽、金时期的建筑基址,最终确认,朝阳老城区即为唐代营州所在地。
2003年,朝阳市政府对以北大街为中心的老城区北部进行全面改造。尚晓波说:“勘探中发现那里的地下有大面积的夯土层,从而发现了龙城宫城南门遗址。”
考古工作者在朝阳市双塔区大什字街东北210米、西北距朝阳北塔180米这一区域共发掘了11个地点,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清理多处十六国时期至清代的重要遗迹,出土了包括北燕纪年陶瓮在内的大量重要遗物。
其中3号地点即朝阳北大街龙城宫城南门遗址的发掘是最重要的收获之一。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城门遗址坐北朝南,南北长22米,东西宽34米。现存部分由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南北向石子路面、砖路和东西向延伸的城墙构成。该遗址从前燕始建,后燕、北燕、北魏、唐、辽几个朝代加筑或改建后继续使用。
前燕时期门址有3个门道,墩台和城墙都用纯净黄土夯筑,地下基础部分为挖槽起建,直接打破生土,夯土土质坚实纯净。
后燕时期门址仍为3个门道,是在前燕门址基础上扩建而成,主要是对墩台的南北两端进行增筑。东、西门道宽4米,进深约16米。两门道南端内壁包有青砖,保存较完整。
我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规定,只有都城城门才允许开设3个门道,专家由此推断这处门址就是三燕都城龙城宫城的城门。
根据这一考古成果,人们勾画出古城的图形:古城呈长方形,有东西南北四门,北墙长度为860米,西墙长1320米,东墙长1340米,南墙长460米,呈现出北宽南窄的形态,南北轴线长度为1290米。这一区域如今正处于朝阳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当中,这条古路至今仍在使用。
当然,从这一组数据和图片中,大多数人仍然难以切实感受到古城所经历的沧桑,尚晓波将记者带到了朝阳北塔。
朝阳北塔于1984年至1992年进行了全面修缮,在这次修缮过程中,考古人员从古塔上的建筑材料和修筑痕迹中,辨识出最早从十六国直至辽代的印记。
在古塔基部的参观回廊中,保留了一段古塔基础部分的剖面。剖面的最下部露出一方雕有青龙、白虎图案的柱础石。柱础石呈方形,边长123厘米,通高53厘米,中间柱洞直径60厘米,这种柱础石,人们只能在古代宫殿中才能看到。维修过程中,人们便已经推测朝阳北塔的基础是建在三燕龙城的宫殿之上,最新的考古发掘也验证了这一推测。
柱础石之上是厚度超过1米的夯土层,土层细密,当中留有柱洞的痕迹。根据史料中北魏冯太后在龙城修建“思燕佛图”木塔,后毁于大火的记载,这些夯土和柱洞属于最早建塔时留下的印迹。
夯土之上是辽代留下来的钩纹青砖,在回廊当中,考古人员专门选出一段钩纹青砖的缺失部分,那里露出了塔基内部用砖,同样是青砖,但是砖体较辽代砖略薄,尺寸也略小,区别明显。这些个头较小的内部砖体属于隋唐时期。关于隋唐时期在营州修建佛教塔分藏释迦牟尼舍利的史事,文献中已有记载,维修古塔时,人们发现的砖雕纪事也提供了进一步证明。
古塔参观回廊短短数十步,人们却可以从中体验到超过千年光阴的跨越。
来源 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