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骨质疏松日
1997年10月20日,国际骨质疏松症基金(International Osteoporosis Foundation,IOF)举办了首次主题聚焦于老年人骨质疏松症科普及义诊的系列活动,并将该日命名为“骨质疏松觉醒日”。随后,世界卫生组织于1998年正式确立了10月20日为世界骨质疏松日,旨在提高全球对骨质疏松症和代谢性骨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的认识。
自1999年以来,世界骨质疏松日都有一个特定的主题,2020年世界骨质疏松日中国主题是“强健骨骼,远离骨折”。
义诊预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拟于2020年10月20日当天上午8:00起,举办“世界骨质疏松日便民义诊”,并发布系列骨质疏松症相关的科普推送及健康手册,提高市民们对于骨质疏松症认知,让更多骨质疏松患者得及时、全面的综合治疗。
骨质疏松症小知识
什么是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破坏、骨脆性增加和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这种疾病严重的后果便是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而这种骨折更是导致老年人病残或死亡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骨质疏松静悄悄地在进展,又可能毫无征兆便发生骨折,因此它又被称作"沉默的杀手"。
我国的流行病学调查
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发病率与日剧增。2018年,我国开展了首次中国居民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症已经成为我国50岁以上人群的重要健康问题,中老年妇女问题尤为重要;40-4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50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19.2%,65岁以上骨质疏松患病率为32.0%。
什么是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全球每 3 秒钟有1例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骨质疏松性骨折远期后果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尤其是髋部骨折,5年内的死亡率能达到20%,50%的人从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
警惕早期症状
腰背部和腰骶部疼痛:仰卧或坐位时疼痛减轻,直立位后伸或久坐站立时疼痛加重,弯腰洗漱刷牙、咳嗽、打喷嚏和大便用力时加重;
感觉运动功能障碍:若椎体骨折较重,形成后凸畸形,压迫脊髓和马尾神经,可出现肋间神经痛、下肢感觉运动功能障碍,极少数患者影响膀胱、直肠功能;
身材变矮:驼背、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由于脊柱形状改变,压迫肺组织,影响肺功能)。
哪些习惯增加患骨质疏松症的风险?
吃得太咸、吃肉太多、动的太少、晒得太少、过度节食、爱喝咖啡和碳酸饮料、喜烟嗜酒。
骨质疏松症的患者生活方式应注意什么?
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减少饮酒,避免大量饮用咖啡和碳酸饮料,增加牛奶、鱼虾、坚果类在饮食中占比,摄人高钙、低盐和含适量蛋白质的食物。尽量避免使用影响骨代谢的药物。如因皮肤病、免疫系统疾病等长期使用激素,或老年人胃部疾病长期应用抑酸药等,均对骨骼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应如何锻炼?
对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卧床可减少骨折的疼痛,但是长期卧床会导致快速的骨丢失,加速骨质疏松的进程。椎体强化手术,包括椎体成形术(PVP)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可以迅速缓解疼痛,即刻恢复脊柱负重能力,手术后可在医师指导下早期开始适量的活动和锻炼。适量的锻炼能够减少肌肉萎缩、增强肌肉力量、改善骨骼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维持和提高骨密度、延缓骨量丢失、减少再发骨折。特别是在户外阳光下活动,还可增强维生素D的吸收与合成,有利于肠道内钙的吸收与利用,促进骨转换平衡。发生骨质疏松的人群应避免激烈的运动,量力而为。步行、慢跑等负重运动有助于保持强壮的骨骼,打太极拳、跳舞、骑自行车、游泳等运动有助于增强身体灵活性,提高预防跌倒的平衡能力。
义诊目的
目前,骨质疏松症目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但由于骨质疏松症常常没有示警信号,容易被忽视,加上很多人群认识不足和诊断条件所限,导致我国呈现出认知不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依从性低等现状,大部分患者未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然而,骨质疏松性骨折远期后果远比人们想象的严重,部分骨质疏松性骨折5年内的死亡率能达到20%,超过一半的骨质疏松患者从此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希望通过本次朝阳医院骨科举办的世界骨质疏松日义诊活动,可以增加广大患者对于骨质疏松的认知程度,重视慢性腰背痛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从而使得更多患者得到及时、恰当诊治。
强健骨骼
远离骨折
重视骨质疏松症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北京朝阳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