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2020-10-16新闻6

来源:《绿色中国》杂志

“我提的包,戴的手镯、耳环,平时穿的衣服,都是竹编的,竹编已经融入了我的生活。”在2020年全国林草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传承人杨昌芹一边为大家展示自己的竹编技艺一边说。

从小在赤水河边长大的杨昌芹,对大山和竹林非常熟悉。通过持续不断的学习,杨昌芹成为贵州省竹编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创办了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并通过竹编带领周边的留守妇女脱贫致富。杨昌芹也因此当选为第十二届贵州省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继承传统 以竹造美

1990年出生的杨昌芹为人所熟知,是在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在首场代表通道上,身着苗族盛装、带着竹编手镯的杨昌芹,从容举起手中的竹套水杯,对着数百名中外记者讲述非物质文化遗产“赤水竹编”的故事。从此,人们认识了这个美丽、开朗的苗族姑娘,赤水竹编也随之名声大噪。

杨昌芹出生于贵州省印江县的一户苗族人家,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她们姐妹三人艰难度日。15岁那年,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杨昌芹放弃进入县重点高中学习的机会,选择外出打工。一年后,为了学习一技之长,杨昌芹进入黔东印江民族职业学校学习幼师专业。

自2007年幼师毕业后,杨昌芹便跟随贵州十大民间美术师之一的陈文兰学习竹编技艺。杨昌芹从选竹、刮青、破竹、加工、起篾、染色、煮篾、拉丝等各个环节学起,只要一坐到凳子上,通常就是一天。在过去的10多年里,杨昌芹不仅熟练掌握了竹编技艺的精髓,而且在原传统竹编技艺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人的审美及市场需要,不断推陈出新,探索竹编工艺的新境界。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赤水竹编历史悠长,自接触这门传统技艺以后,杨昌芹便产生了深深的喜爱之情。传承竹编技艺不仅是一种民族文化的传播,更是对老一辈人勤劳与智慧的传承。近几年,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大量往城市迁移,竹编技艺的传承出现了严重的断代现象,加上老一代竹编手工艺人的相继离世和当下竹编产品市场不容乐观,竹编技艺正在淡出人们的视线,慢慢走向消亡。为了不让这门技艺丢失,杨昌芹毅然决定:通过自己的坚持,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2014年,杨昌芹荣获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荣誉;2015年,在中国(贵州)第一届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能工巧匠选拔大赛青年组中荣获贵州省一等奖;2016年,被国际竹藤中心授予竹编高级工艺美术师称号。

竹编工艺是艺术,也是生活。本着让传统手工技艺回归生活的职业操守,杨昌芹在当地原生历史文化的土壤中发展符合现代生活方式和现代人审美要求的竹编手工艺品,在赤水原有的竹画等平面竹编基础上,创新出立体的瓷胎竹编工艺,这种有主体美感的工艺别具一格,与平面工艺遥相呼应,独树一帜。

竹编技艺的传承是一种枯燥而耗费心力和财力的事,一开始家人不支持,朋友不理解,在她们看来,发展竹编技艺不光挣不到钱,还浪费了大好光阴。杨昌芹也曾犹豫,想过退缩,如此浩大的一项工程,仅凭一己之力,又能如何?可最终,现实没有扑灭她心中的热火。2012年5月,杨昌芹在大同镇注册成立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以竹编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和加工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为加快文化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销售,以红色文化浓厚的遵义为创意点,创立了“极竹堂”品牌。除此之外,她不断努力,希望将赤水竹编打造为“地理标志”。她研发出一系列如“竹编画”、“瓷胎竹编”等系列竹编作品,得到市场的充分肯定。

近几年,赤水竹编在省内各大赛事中大放异彩,知名度也扩大到海内外,这些成就都离不开杨昌芹的努力。曾经很长一段时间里,赤水竹编寂寂无闻,甚至让人怀疑它已经淹没在时间的洪流之中,杨昌芹攻坚克难,努力开拓市场,整合手中资源,于万难中开辟出一条道路。她坚信通过对竹编技艺的传承一定能够激发传统文化新的活力。

杨昌芹对记者说:“我们每个人把自己所做的专业,自己所擅长的事做到最好、做到极致,那我们的国家就会有发展,民族就会有希望。”。“极竹堂”是她为自己的竹编产品注册的商标,这个商标时刻提醒着她要坚持不懈把自己的产品做到极致、做到最好,让更多的乡亲们通过竹编受益,把赤水漫山遍野的竹林,变成帮助群众增收,带动群众致富,变成实现全面小康的绿色黄金。

以竹编产业带领留守妇女致富

“作为一名90后的苗族姑娘,我无疑是幸运的。因为与赤水竹编结缘,我成为了非遗传承人,还创办起公司。因为组织的关心和培养,我成为了贵州省党代表、成为了全国人大代表。人民代表为人民,全国人大代表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责任。所以我一直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技之长,能为父老乡亲致富奔小康做点事,能为家乡实现乡村振兴作点贡献。” 杨昌芹说。

杨昌芹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到镇子周边仍有50多名留守妇女,除了丈夫一人外出打工的收入,没有其他任何经济来源。如何带领竹区贫困人群探索出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成为了杨昌芹难解的心结。

为了改变周围贫困家庭的现状,杨昌芹招集大家轮流来公司免费学习竹编,根据作品的优劣程度,给予一定的收购报酬。期间,赤水多所学校希望杨昌芹能到学校开设竹编技艺兴趣班,通过兴趣班让更多的人了解竹编、学习竹编。从2012年至今,杨昌芹竹编技艺的培训人群,涵盖周边的留守妇女、精准扶贫户、异地搬迁户、残疾人、学校学生等,年培训人数均达万人。

近年来,杨昌芹的公司不断培训吸纳优秀的手工艺人,建立了一支200余人的精英队伍,其中大部分是下岗女工、农村留守妇女和返乡务工人员。杨昌芹一直坚信一句古话:“送黄金万两,不如送一技之长”。

为了让当地的贫困户真正从竹编技艺中受益,充分调动现有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杨昌芹在严格要求质量的前提下,实行计件工资,多劳多得,并认真探索公司发展与手工艺人之间利益的平衡点。考虑到多数手工艺人需要照顾家庭,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灵活就业模式,实行“计件为主+效益+产品提成”的薪酬模式。目前为止,共带动了100多个人就业,利益连接了200多户贫困户。为家庭困难的妇女找到了不出家门就能创业与就业的新路子,为全镇千余名妇女提供了平台,让这些贫困家庭不仅有了经济来源,也促进了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

去年,杨昌芹的公司员工从40多人增至106人,销售业绩从2018年的400万增至600多万,其中大部分为外贸订单,赤水竹编产品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今年,杨昌芹迎来而立之年。尽管脸上仍稚气未脱,杨昌芹却肩挑着经营企业、养活员工的重担,肩负着传承和振兴非遗文化的使命。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杨昌芹介绍自己的竹编产品

“下一步,我们准备在抖音等短视频平台上下功夫。我制作了竹编视频教程,让更多人了解和喜欢竹编,并且可以在看视频后网上下订单买材料包,自己在家编制。”杨昌芹说。

“我并没有觉得自己有多么高大上,公司刚好需要工人,而他们则需要这份工作。他们上有老下有小,如果工作问题解决不了,迟早要变成贫困户。我自己是农村出来的,特别能理解农村的生活。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我自己要用赤水竹编让更多的乡亲们富裕起来,共同实现小康梦、中国梦! 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团结这是我们大家的梦想和责任。” 杨昌芹说。

梦想并不遥远,我们要做的就是不忘初心。杨昌芹把培训竹区群众就业、创业作为公司参与脱贫攻坚的努力方向,把“帮助一个妇女就业,解决一个家庭贫困”作为公司发展宗旨,把利用资源优势实现脱贫致富作为公司发展目标。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深感自己的责任重大。”让更多的人了解赤水竹编工艺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带动群众依靠传统技艺脱贫致富,这便是杨昌芹作为代表的使命,也是她当选为代表的理由。

“要帮扶农民脱贫致富,就要深入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当地的特色资源,这样远比直接用金钱帮助农民更有意义。比如竹编,在赤水不仅是脱贫攻坚的产业,还必定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

让革命老区群众通过传统产业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走上富裕之路,让赤水文化旅游产品走出贵州、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这是人民的期盼,也是杨昌芹作为人大代表肩负的使命。(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 耿国彪《绿色中国》2020.10A)

杨昌芹 赤水河畔的“竹编姑娘”

本期焦点人物小档案:

杨昌芹,女,苗族,生于1990年,赤水市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十二届贵州省党代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赤水市牵手竹艺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首席工艺设计师,贵州省竹编工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业#杨昌芹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