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前后延续四百年,分为两段:西汉和东汉。跟后来的北宋与南宋不同,西汉和东汉之间有一个断代,中间还隔着一个王莽的“新朝”。
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新朝”并不被主流认可,因为王莽被认为是一个篡位分子、德不配位。
而在“新朝”中后期,当时的社会各阶层也已经有了重建汉朝的期望。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就是刘氏宗室的皇帝纷纷冒了出来,虽然其中大部分是冒牌货。比如有人冒充是汉武帝的曾孙,有人冒充是汉成帝的儿子。
这也充分表明,在中国古代的战争中,军事力量之间的对比是决定胜负的一个方面,但还不是全部。而文化这种软实力,往往能起到克敌制胜的作用。
在文化自信方面,谁能调动一切资源,证明自己才是天命所归,往往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
在这方面,出身平民的刘秀无疑是最终的胜利者。在建立东汉的过程中,他是如何进行“正统性”建设的呢?我总结了以下环环相扣的“三部曲”:
一、以尧为祖先、刘邦为祖上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但到他父亲这一代,只是一个县令而已。更悲惨的是,9岁的刘秀就成为孤儿,被叔父抚养,成为一介平民。
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王莽、公孙述、隗嚣等人曾是他最为头疼的敌人,但这些人有一个先天劣势,那就是他们都不姓刘。
相比而言,平民出身的刘秀不仅自称刘邦的后人,而且还自认为是尧的后裔。
尧是传说中的上古贤王,距离刘秀生活的年代至少有2300多年,他俩怎么会扯上关系呢?
原来,这还并非是刘秀首创,而是他的祖上刘邦的“天才发明”。
刘邦特别善于炒作自己,相传他的体貌特征是“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
刘邦为了炒作,还不惜全家总动员,在传说里,他的生父也不是什么刘太公,而是一条龙。
据说他的母亲有一次梦到与一条龙相遇,这一场景还被刘太公看见并证实了:“见蛟龙于其上”。后来刘母就有了刘邦。
刘邦的老婆吕雉,也不忘吹嘘说“东南有天子气”,自己是靠着一团祥云在深山里找到刘邦的。
不仅如此,刘邦还把尧抬出来认祖归宗。尧所处的时代,被古人认为是完美的上古盛世,人们也热切期盼这样的圣人君主再次出现。
所以,为了证明本朝正统性,后世许多帝王都要攀龙附凤,努力与尧扯上关系。
功夫不负有心人,刘邦的谋士们还真就在《左传》中找到了刘氏乃尧之后人的依据。
刘邦栽树,刘秀乘凉。刘秀起兵后,不仅宣称自己是如假包换的西汉皇室,还一直标榜自己身上有尧的高贵血脉,这不但给他装潢了门面,还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当时在河西地区割据的窦融,本来是在刘秀与隗嚣之间摇摆不定的,一直无法下定决心到底要投靠谁,结果有位长者对他说:
“汉承尧运,历数延长。”
刘秀是大圣人尧的后裔,那还有什么好犹豫的?于是,窦融先是出兵帮助刘秀击败隗嚣,而后主动接受了刘秀的收编。
二、以汉为“火德”
“五德始终说”是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提出的理论,用以解释历代王朝不断更迭的深层次原因。
这种学说认为,每个王朝都对应着“土、木、金、火、水”这五行,而五行相克,就代表着一个新生的王朝战胜了一个旧的王朝。
比如夏朝乃是“木德”,“金克木”,代替它的商朝为“金德”;而“火克金”,代替商朝的周朝就是“火德”;“水克火”,代替周朝的秦朝就是“水德”。
按照这个关系类推,代替秦朝的汉朝就应该是“土德”。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一开始,刘邦否定了秦朝的合法性,认为汉朝才是周朝国祚的继承者,因此将汉定为“水德”。但在汉武帝时,在董仲舒等人的建议下,又改为了“土德”。
到了西汉末期,“五行相生说”出现了,这种说法为新旧王朝之间的禅让提供了理论依据。西汉王朝的德性再次被改为了“火德”,因为按照“火生土”的顺序,接受西汉禅让的王莽“新朝”正是“土德”。
东汉建立后,刘秀并未按照五行相克(木克土),将东汉的德性定为“木德”,也没有按照五行相生(土生金),将东汉的德性定为“金德”,而是延续了西汉王朝的“火德”:“始正火德,色尚赤。”
这意在证明,东汉是继承西汉的国祚,而非取代西汉后的一个新王朝。刘秀既然是刘邦的后人,将西汉视作祖统,那么东汉理应顺承西汉的火德,以示西汉并未断绝,其正统地位也是由刘秀来继承。
三、封禅泰山
封禅是古代帝王祭祀中最为隆重的礼仪。封禅泰山,主要是祭天与祭地,具体包括封泰山、禅梁父山这两个步骤。作为天子行封禅之礼,这当然是宣誓自己正统性的最高表现。
但是,封禅泰山要求具备的条件也非常严格,按照《史记》作者司马迁的说法,需要有功业、德行、符瑞、受命。
从“功业”方面来讲,刘秀当然没毛病,结束战乱,重建汉朝;从“德行”来看,不需要吹嘘,刘秀也是古之帝王中的佼佼者。
而至于“符瑞”和“受命”,则纯粹可以人工加工而成,他只需要像刘邦一样,编一些神乎其神的故事即可。
建武三十二年,即公元56年,汉光武帝刘秀封泰山、禅梁父山,再一次宣誓了自己皇权的合法性、合理性、权威性,也是为东汉王朝大一统强盛形象的又一次造势。
在刘秀之前,完成此成就的皇帝仅有3人:秦始皇及其子胡亥,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