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2020-10-16新闻20

在1000多年以前,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曾偶得一块奇石,然而令他感到惊奇的是,这块石头上的花纹似乎与其他普通的石头完全不同,其中间部分,居然长出了一棵“竹笋”。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宋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庭坚,生于1045年8月9日,卒于1105年5月24日,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是“江西诗派开山之祖”。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宋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而黄庭坚以其高超的论书、鉴画、评诗、书法水平,堪称当时的文学界泰斗。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黄庭坚一生作品众多,包括《书幽芳亭》、《答洪驹父书》、《赠高子勉》、《婴香方》、《王长者墓志稿》、《泸南诗老史翊正墓志稿》等等,其文学造诣之高,曾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称;甚至名声紧追宋代文学家苏轼,二人被当世并称为“苏黄”。

1975年时,一位业余古董收藏家,在江西九江武宁县一个农村探访时,偶然于一位农户家中发现一块特殊的石头。该石头原被一位老人用于压坛菜,在被收藏家发现后,才算是崭露头角,显现出自己无比奇异的特殊性。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此块被发现的奇石,长为19厘米,宽为11.4厘米,厚2.5厘米,整体呈现黑褐色,表面部分十分光滑,犹如一本精装的书籍。当然,仅仅是这一点还并不值得大惊小怪,更令人感到奇怪的是,在此块石头的正中央部分,居然还“长”着一只洁白的“竹笋”,竹笋看起来栩栩如生且条理清晰,将其取下来,就好像能够炒菜的新笋一样。

除此之外,在怪笋的左侧位置,还刻有北宋大诗人黄庭坚所题写的一首诗,诗曰:“南岩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成竹知何日?”。落款不分刻有“庭坚”二字,并存有篆刻“山谷”印章一枚。显然,此石之上的题跋,应该正是出自于大文学家黄庭坚之手。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此时一个有趣的问题出现了,既然奇石上出现了黄庭坚的亲笔,那么它真的与黄庭坚有关系吗?翻开史书,我们可以找到一段关于“黄庭坚种笋”的记载。相传,黄庭坚曾偶得一件宝贝,此物为一块山中之石,其样貌特殊犹如砖头,虽然未经雕琢打磨,却能从中看到一个如石笋一般的东西。黄庭坚是正宗的浪漫理想主义者,认为山中新笋尚且能长成竹子,石中之笋也应该能继续生长。

于是,黄庭坚将此石放置于阳光下,每日定时向其浇水,催促其快快生长成为竹子。与此同时,黄庭坚还专门为此竹赋诗一首,曰:“南崖新妇石,霹雳压笋出,勺水润其根,为竹知何日”,将自己偶得奇石、以水浇笋之事尽数记录下来,这便是著名的“黄庭坚种竹”的故事。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然而黄庭坚却如何也不会知道,其实他的“种竹”之举,完全属于一厢情愿,他所发现的石中之笋,其实并非真正的竹笋,而是一种极为特殊的化石。

黄庭坚所发现的石笋,其实学名叫做“震旦角石”,同时又被称为“中华角石”。震旦角石是我国地区独产的一种特殊化石,其外型犹如宝塔一般,呈层叠状,本身种类也根据形状存在多种,包括宝塔石、直角石、竹笋石、太极石、以及塔影石。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震旦角石的化石源物种,属于一种软体头足纲类动物,生存在四亿四千万年前,是一种凶猛的食肉类动物。该物种外形呈圆锥形,一头尖,一头宽,表面发育有节、竖纹等,倒置时形状如一座宝塔,表面二三十节环状圈纹,专门猎捕比自己体积小的生物为食。

古代科学技术不发达,无法甄别各类古生物化石也属于正常现象,黄庭坚是著名文学家不假,却并非生物学家,所以才会执着的认为石中之“笋”可以生长,继而每日持续不断的浇水,期待其能够生长为一棵竹子。很明显,黄庭坚的做法不免有些滑稽荒诞,但却也是古代科学技术低下的一次有力证明,我们现代人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

一千年前,黄庭坚曾有个“无解”难题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正是因为黄庭坚如此执着痴迷于种“笋”,才会于化石上题写诗篇,这次“美丽的误会”,令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在化石上题字之人。毫无疑问,这块被大文学家题诗的中华震旦角石,成为了一件著名的文化瑰宝,它不仅具备丰富的生物考古价值,同时也闪烁着历史文化的光辉。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诗词歌赋#黄庭坚#文学家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