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经典物理实验的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应用于电子干涉试验 排名第一。牛顿和托马斯·杨对光的性质研究得出的结论都不完全正确。光既不是简单的由微粒构成,也不是一种单纯的波。20世纪初,麦克斯·普克朗和艾伯特·爱因斯坦分别指出一种叫光子的东西发出光和吸收光。但是其他试验还是证明光是一种波状物。经过几十年发展的量子学说最终总结了两个矛盾的真理:光子和亚原子微粒,(如电子、光子等等)是同时具有两种性质的微粒,物理上称它们:波粒二象性。将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改造一下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一点。科学家们用电子流代替光束来解释这个实验。根据量子力学,电粒子流被分为两股,被分得更小的粒子流产生波的效应,他们相互影响,以至产生像托马斯·杨的双缝演示中出现的加强光和阴影。这说明微粒也有波的效应。是谁最早做了这个试验已经无法考证。根据刊登在《今日物理》杂志的一篇论文看,人们推测应该是在1961年。
关于量子物理中,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的一点疑问(百度知道) 会的,只是实验人员未曾认识到而已,你不能说自己不去接受信息你就否定它的存在。我怎么想起一个成语啊:掩耳盗铃。你自己堵住耳朵听不到铃声,不代表别人听不到。
物理双缝干涉实验中单缝有什么作用化 使到达两个双缝的光为相干光。只有两相干光相遇才能形成干涉,普通光源的相干性很差(因为原子发光的情况各不相同),如果直接照到双缝上的话是看不到干涉条纹的,先让其经过一单缝,使从单缝出发的光变为相干光(因为是从同一个线光源上发出的,所以振动情况相同),这样才能在光屏上看到条纹。现在用激光做实验的话,可以直接照射双缝,就能观察到干涉条纹了。因为激光的相干性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