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你知道热痹是如何形成的吗?可以预防吗?

2020-10-15新闻10

我们已经知道热痹是以热邪为主而导致的以肢体关节热痛等具有热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风湿病。有人问得病热痹是如何形成的呢?又如何预防呢?

其实热痹的形成是由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多为暑热之邪,或兼风湿等邪侵袭;内因为素体虚弱,卫外不固,或素体阳盛或阴虚内热,或感邪化热。内外因作用机体,机体产生相应的反应逐渐促使热痹发生。

你知道热痹是如何形成的吗?可以预防吗?

一、热邪侵袭而至热痹。如果久居炎热潮湿之地,或处于天暑地蒸之中,或长期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暑热或兼风湿等邪就容易侵袭机体,痹阻气血经脉,滞留于关节筋骨,发为热痹。如《临证指南医案·痹》云:“有暑伤气,湿热入络而为痹者”;吴塘也指出“风暑寒湿,杂感混淆”可致热痹;或热毒入里燔灼阴血,瘀阻经脉,伤于脏腑,蚀于筋骨而发为热痹。

二、邪郁化热而至热痹。外邪侵入,郁久均可化热。风寒湿邪日久不愈,留滞经络关节,郁而化热而致热痹。如宋·骆龙吉《增补内经拾遗方论》说:“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客于经络,郁而为热痹也”;《医学入门》说:“热痹,或湿生热,或风寒郁热”;《类证治裁》也云:“风寒湿合而成痹,蕴邪化热蒸于经络,四肢痹痛,筋骨不舒”,“初因风寒湿郁闭阴分,久则化热攻痛。”

你知道热痹是如何形成的吗?可以预防吗?

三、内热复感而至热痹。素体阳气偏盛,脏腑经络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等外邪,邪郁化热或邪从热化,阻滞经络,气血不通而致痹。故清·尤怡在《金匮翼·痹证统论》中说:“热痹者,痹热于内也。内经论痹有云: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所谓阳遭阴者,腑脏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湿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痛痹E熻然而闷也。”

四、阴虚内热而至热痹。有些人平素体内阴虚,或者虚人久用温燥之药,或失治误治,脏腑功能失调,病久伤阴,阴津耗伤,筋脉失养而致痹。如清·汪文绮《杂症会心录·痛痹论》说医家不分寒热,“概以外邪为治,病热渐增,阴液渐耗,虚虚之祸,有不可胜言者矣。风自内动,湿热内生者,属阴虚有火,表之清之证变虚损者居多”。现代章真如认为虚热者,久治缠绵,痛处不红不肿,皮肤干燥,肌肉瘦削,五心烦热,脉多细数,舌红苔薄黄即为阴虚热痹。

五、热自内生而致热痹。有的人素体阳盛,或阳郁生热,阳热亢盛,即“气有余便是火”,火热之邪内生而致痹。现代谢海洲指出:“……热肿者,为阳气郁积操作而不行也,皆为阳气运行障碍所致。”另外,脏腑积热蕴毒,热毒从内攻外,不需感受外邪,也可成为热痹。如《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诸候》中说:“热毒气从脏腑出,攻于手足,手足则焮热赤肿疼痛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出于手足指,故此毒从内而出也。”

六、痰瘀热阻而至热痹。有的人爱吃肥甘厚腻食物或酒热海腥发物,导致脾运失健,湿热痰浊内生;或风寒湿邪久滞,瘀阻经络,郁而化热;或痰瘀化热化火;或热伤津液,血脉涩滞,血停为瘀,湿凝为痰,痰瘀与热互结,阻滞经络而致痹。如清·顾靖远《顾松园医镜·痹》说:“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痰”,提出“痰火”亦可阻络而致痹。

你知道热痹是如何形成的吗?可以预防吗?

总之,热痹多为感受暑热火邪或兼风湿等邪,或风寒湿痹日久不愈,邪留滞经络关节,郁而化热,或嗜食甘肥厚腻,湿热痰浊内生,或素体阳气偏盛或久病伤阴,脏腑经络内有蓄热,复感风寒湿邪,邪郁化热或邪从热化,或痰瘀化热,热邪留滞肌腠经络关节而致。其基本病机为邪热壅盛,痹阻不通。本病多为实证,也有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其邪以热邪为主,兼见风、湿、痰、瘀等;其虚以阴虚为主。病位在肢体关节、筋脉、肌肤,涉及心、肝、肾等脏腑。

从以上可以看出热痹的发展,一般是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经络而脏腑,甚则出现脏腑痹,以心痹最为常见。

平时做好预防工作:

1.要做到:避热、避湿,注意预防暑热侵袭;居室以安静、通风,温度适宜,汗出时应避风。

2.吃上要禁食辛辣、温燥、油腻、刺激性食物;易食用清淡易消化之品,多选用寒性或者是凉性的食物,或者是使滋补肝肾清热之品,平时多喝水。

3.发现疾病早期治疗,积极治疗,以防痹深入骨、深入脏腑。

#关节骨头#风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