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你见了以后,或许很多成语会争先恐后地浮上你的脑海,比如:不可思议、叹为观止、目瞪口呆、肃然起敬等等,总之,这个地方会让你感动,会刷新你的认知。
这个地方,就是县中医院的针炙推拿科。房子年份久远,门口这条叫金鹰路的老巷子两辆车交汇就有点紧张,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屋不在大,有黄医生就灵。
很多患者说起黄颂敏,首先夸的是他的人,“脾气好,修养好,总是笑,那么耐心的人真难找……”等等,然后开始夸他医术好。黄医生中等个子身材,架着金丝框眼镜目光中透着温润。如果要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他有一种让人放心、给人安定的力量。
一面面锦旗,
是患者沉甸甸的情意。
平均每天70多人次的门诊数是黄医生甜蜜的负担。中医院针炙推拿科有11位医生,这对一家县级医院来说几乎是超豪华阵容,而一年近6万人次的门诊量更像是一种传说。多年来,他们科室的成员们既各司其职又互补互助,2014年,黄颂敏带领他的团队获得“宁波市劳模创新工作室”。
“黄医生,帮我这里再打几针”“黄医生,我这手明天能提了吗?”“黄医生,我还要再打几天?”“黄医生黄医”……一上午,黄医生被叫了好几百声,但黄医生忙而不乱,始终微笑着。手里一批银针用完了,助手递上来第二批,他们科室一上午银针要用3000枚左右,而黄医生一个人差不多要用到三分之一,也就是1000枚。
“黄医生,你打银针比我们插秧还要快!”一位大妈的一句话逗得大伙都笑起来。高手在民间啊,这话太贴切了。患者一排排躺着,黄医生刷刷地走过去,手里的银针以闪电般的速度插在患者身上,那动作和插秧神相似,也是手动脚也动,既稳又准。这么忙,黄医生依然嘴角有微笑,眼中有神采,步履稳健,还能抽出手来为病患垫一个枕头,拉几句家常。
“你比10几年前瘦了好多。”黄医生对一个久别的患者说。
“我第一次来看的时候黄医生刚结婚,现在他女儿都大姑娘了。”患者蒋嫦娥来自东陈马岗村,19年前腰椎间盘突出,是黄医生治好的。几个月前颈椎难受到欲哭无泪,“我对老头说,有什么药吃下去能让我不痛,哪怕醒不来我也愿意。”就是在这么严重的情况下,她想起了多年前治好她腰椎的黄医生。一个月治疗后,疼痛症状缓解了,手能提了,气色也好了,“我是逢人就讲黄医生好。”蒋嫦娥这句发自肺腑的话也是许多患者的心声。
黄颂敏的患者多数来自农村,他们都是口口相传,村村相传。往往是一户人家一个人来打了,然后三姑六婆都来了,一个村庄的人来了,隔壁村也来了。这些平凡朴素的人们相信传统医学,对中医特别信赖。黄医生手中的银针对他们来说是神圣的。“痛则不通”,一根银针触类旁通。一次次的实践证明着他们的信任绝非是盲目的。
一名患有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在宁波、绍兴等地许多家大医院反复诊治,病情始终没有什么好转。黄颂敏仔细研究了这位患者的病情后,决定采用椎旁神经根封闭治疗术结合大推拿的方法进行治疗,经过一星期的门诊治疗护理后,这位病人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各种并发症也得到了缓解,经过一个月的随访治疗后,病人奇迹般地康复了。
创造奇迹的是他的双手
是用心,是勤奋。
黄颂敏说,他的成功只有两个字,那就是勤奋。即便现在已经晋升上了主任中医师,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名家,他依旧还是保持着每天翻看医学专业书籍,温故而知新的习惯。他说,“当医生的只有坚持学习,反复总结临床经验教训,才能不断在业务上精益求精,才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专业而满意的服务。”每次给年轻医生讲课,他反复强调要多用心、多留心、多上心,不断学习这个行业的最新理论知识和科学技术,用它们来武装自己、强大自己,让自己成为引领这个行业的弄潮儿。
尽管每天70多人次的门诊量二十多年来完全是熟能生巧了,但黄颂敏从来不会掉以轻心,他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一直保持着对重症及疑难患者回访的习惯。对一些年纪大、行动不方便的患者还会上门回诊。“看到黄医生眼睛亮一节。”不管多么累,听到患者这句话,黄颂敏便觉得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二十多年的从医生涯也让黄颂敏深切体会到,要做好一名医生,就必须要把病人真真切切地放在心上,病人之事无小事,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
医德同行,医路同行。
2017年春节大年初一的晚上,黄颂敏正在老家马岙和亲戚们一道吃晚饭,刚吃了一半就接到了一个病人的电话,说他脖子疼得厉害,整个脖子和两只手都动弹不了了,前一天大年三十都疼了整整一个晚上了,连咽口水都困难得不得了,而今天更是连口饭都吃不下去了。黄颂敏当时一听这病情描述,就知道这病人一定是颈椎小关节紊乱综合症急性发作了,这病发作起来是疼痛异常,隔着电话都能想象得出这病人满脸痛苦的样子。
象山人的风俗,大年初一除了走亲戚外是不出门的,尤其是这大年初一的晚上,而且又是吃饭的时候,这病人如果不是实在疼得受不了,也不会打这个电话求救的。所以他当即就跟打电话的家属说,马上送到中医院去,他自己也放下饭碗,马上开车从马岙老家赶往医院。
窗外鞭炮声声,走廊里响起急促的脚步声,病人被众亲戚抬着到了。病情果然和他预想的一样,黄颂敏赶紧为他施针诊治,几针过后,病人的症状改善了许多,施针结束后,他已经可以站起来走几步了!
对一个医生来说,还有什么比改善病人症状更有成就感的事呢?
对一个医生来说,仅有医学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医者仁术,一位优秀的医者必定是位仁者。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这句话对医生来说感触尤其深刻。他嘱咐团队里的医生们,不论患者什么态度,一定要保持温度和风度,哪怕受了委屈也要以德报怨。为病人解决痛苦是医生的职责,更是医生发自内心的希望,他相信真诚以待总会获得理解和尊重。励志敏1994年开始行医,他总是自称为黄医生的徒弟,在他眼里,黄颂敏是一座高峰,山高人为峰,黄医生的医术医德是他衷心景仰的。
有位中风后遗症瘫卧在床的老年病患,长年卧床平时的生活起居都需要家人来服侍。当时老人的家属听说针灸治疗对于中风后遗症的预后很有效果,就全家出动带着老人来医院找黄颂敏,可是当他们了解到这个恢复治疗需要较长时间的复诊后,他们又觉得十分为难,因为带一个瘫卧在床的老人出门看病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看着老人和他的家人们渴望又为难的样子,黄颂敏决定利用休息时间,定期上门给这老人家针灸治疗。就这样,他坚持每周定期上门给老人家做治疗,坚持半年后,老人家恢复得很好,不仅能够下床活动,还能独自下楼了,生活也基本实现了自理。
针炙推拿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当年针灸推拿专业可以说是中医系列里的一个冷门、偏门,而且也是最为“吃苦受累”的一个专业。圆满地完成了所有的专业课程后,黄颂敏回到象山中医院当上了一名专业对口的针灸推拿科医生。这些年来,他从默默无闻到有口皆碑,从普通医生晋升为主任中医师,他把最好的年华、所有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工作。因为热爱,黄颂敏多年来坚持每天早上提早半小时赶到单位,为早早等候在诊室外的病人延长自己的工作时间。坚持一天不难,难的是天天都这样。就如一个病人说黄医生好也许是偶然,但有口皆碑只能来自于实力和魅力,来自于超高的医术和人品。
这些年常有外地的患者前来就诊,各大城市的都有,他们纳闷为什么黄医生不去大城市大医院工作。黄医生说这些年接到这样的邀请也很多,他也常去北京、上海等三甲医院进修,不间断地参加国内各大专业学术讲座,让自己与时俱进。但是县中医院是他的伯乐,培养了他成就了他,家乡的父老乡亲更是把他当亲人一样信任他依赖他,当城里人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小县城也有大医生”时,他感到满足和自豪!
尽管忙碌,异常的忙碌,尽管辛苦,十分的辛苦。但黄颂敏依然在苦和累中感到幸福,他坚信,最幸福的人是具有坚定信念的人、被需要的人。
记者 应红鹃/文 黄美珍/摄
来源:中国象山港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