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2020-10-15新闻16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今年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之一冯友兰先生(1895-1990)逝世30周年。

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冯友兰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年轻时冯友兰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怀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几年,他对中西方哲学体系进行了透彻研究,对中国哲学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他尊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基点。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冯友兰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写作这部作品时,其巨著《中国哲学史》已出版十余年,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加精深;他创作完成了“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时的他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已至最高峰,思想尚未被束缚和改造,处于臻于圆熟而自由的状态。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冯友兰:哲学的任务是什么?

01

哲学泰斗冯友兰

在研究中国哲学方面,冯友兰是一座难以超越的山峰。

有人问著名哲学家张岱年,一百年来,中国学术界文史哲三方面的顶尖级代表人物是谁?张岱年说:“史学是陈寅恪,文学是王国维,哲学肯定是冯友兰。”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冯友兰出身书香门第,幼年时接受了中国最典雅的教育,7岁卡开始读《诗经》《论语》、《孟子》等,年轻时又师从哲学大家杜威,接受了西方最好的哲学教育,他认为,因为中国传统注重人是什么,即人的品性和修养,而不注重人有什么,即知识和权力;中国哲学向内追求,以达人性的完满为目的。而西方哲学则向外探寻,以认识自然、征服外在世界为最终目的。

正是中西哲学的不同理想和追求造成了中西文化的差异。

冯友兰曾说:“哲学的任务是什么?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冯友兰钻研中国哲学六十余年,以毕生的精力和智慧撰写了大量的经典之作,阐释了博大精深的中国哲学,并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可以说,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和创造中国现代哲学体系方面所作的贡献,整个20世纪无人可望其项背。

作为中国现代少有的学贯中西的大师,冯友兰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他能用英文写作。他的著作七十余年来都是西方人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门径。有人赞道:“西方人因为冯友兰而知道有中国哲学。”

02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了解中国哲学?

在传统文化持续走热的今天,人们积极地阅读古典书籍,诵读经书,吟唱诗词。但传承传统文化,跟风式地读几首诗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找到文化之根。对于一个成熟的文明和完整的文化体系来说,其哲学思想是灵魂的灵魂,基石的基石。中国哲学便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我们文化的主要精髓是先哲们哲学思考的结果。

如冯友兰所言,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宗教在其他文化中的地位相比拟。在古代中国,一个人如果受教育,首先是受哲学方面的启蒙教育。儿童入学,首先读《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古代中国的每一个领域,政治、艺术等,都浸润着中国哲学的观念。儒家“大一统”的思想,塑造了大一统的中央大国;道家“道不可道”的观念,形成了中国艺术“富于暗示而不是一泻无余”的情趣。

了解中国哲学,是找到我们文化之根的前提。只有知道了我们思想和观念来自哪里,才能明白为什么我们是这个样子,以及更好地知道将走向哪里。了解中国哲学还有另一个功用,即帮助我们找到人生之根。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当今社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导致压力重重,加之资本对价值观的掌控,更是让人们在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时无所适从。而在后疫情时代,曾经直面过生死的大多数人面对脆弱而不稳定的外部环境,以前所未有的关切态度思考“我应该成为怎样的人”“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等人生哲学问题。

对此,中国哲学能派上大用场。中国哲学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始终思考的是“人应该怎样活着”。我们的先哲们曾经真诚地探讨与世界的相处之道:儒家思考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宇宙、人与人的关系,试图解答一个人应该怎样生活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道家试图回答世界险恶,个人应如何避祸这一问题;而庄子谈的是如何获得更高层次的快乐……这些隐藏于历史深处的智慧瑰宝,能让我们的人生更有“着落”。

03

中国哲学只关心人的今生,不关心人的来世?

许多人认为,中国哲学是一种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样的看法完全对或完全错。从表面上看,这种看法不能被认为就是错的,因为持这种见解的人认为,中国无论哪一派哲学,都直接或间接关切政治和伦理道德。

因此,中国哲学主要关心的是社会,而不关心宇宙;关心的是人际关系的日常功能,而不关心地狱或天堂;关心人的今生,而不关心他的来生。

《论语》第十一篇十一章记载,有一次,孔子的学生子路问孔子:“敢问死?”孔子回答说:“未知生,焉知死?”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问题。用这种过分简单的办法是无从了解中国哲学的。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精神,如果正确理解的话,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入世的,也不能把它称作完全是出世的。它既是入世的,又是出世的。

有一位哲学家在谈到宋朝道学时说它:“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这是中国哲学努力的方向。由于有这样的一种精神,中国哲学既是理想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既讲求实际,又不肤浅。

入世和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一样。中国哲学的使命正是要在这种两极对立中寻求它们的综合。是否要取消这种对立?但它们依然在那里,只是两极被综合起来了。

04

冯友兰和他最好的作品

《中国哲学简史》被誉为冯友兰最好的作品之一,这是因为他写作这部作品时,其巨著《中国哲学史》已出版十余年,他对中国哲学的研究更加精深;他创作完成了“贞元六书”,建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此时的他对中西方哲学的理解已至最高峰,思想尚未被束缚和改造,处于臻于圆熟而自由的状态。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冯友兰一辈子都在思考中华民族的命运和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年轻时冯友兰也像大多数人一样对中国哲学和文化产生了怀疑。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几年,他对中西方哲学体系进行了透彻研究,对中国哲学作出了客观公允的评价。他尊重中国文化的传统及其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成为我们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基点。

《中国哲学简史》写于抗战胜利之后,具有很强的时代感、民族感和浓厚的文化意识。

有读者说:“读了《中国哲学简史》,我对中华文化恢复了信心。”诚哉斯言!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在《中国哲学简史》中,冯友兰表达了两点文化自信。

其一,中国哲学虽然产生于古代中国的经济环境之中,但不会过时,因为其中对于人生的一般见解有持久永恒的意义。

其二,随着未来科学的进步,宗教的教条和迷信将让位给科学,人对于彼岸世界的追求将在未来的哲学中得到满足。这个未来哲学既是现世的,又是彼岸的。在这方面,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中国哲学有一个主要传统,就是求一种最高境界。这种境界是最高的,又是不离乎人伦日用的。这种境界,既是入世(现世)的,也是出世(彼岸世界)的,“极高明而道中庸”。只要人类仍在寻求内心的平和与幸福,中国哲学发展出的提升心灵境界的办法就会大有用处。

THE END

冯友兰先生逝世30周年 | 他一生都在思考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

#诸子百家#名著典籍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