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2020-10-15新闻15

来源:中国交通新闻网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裁判交流评分细则。

从东南海滨,从西南腹地,从关中平原,从人流如织的北上广……来自全国30余家企业和15所院校的选手,赶赴一场盛况空前的行业赛事。9月22日,由交通运输部主办,部职业资格中心、中国中车集团承办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简称选拔赛)在吉林长春开幕。

2021年,由我国承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简称世赛)将在上海举行,轨道车辆技术将作为世赛新增项目之一,这也是运输与物流领域唯一新增项目。中国参赛选手将从今年12月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总决赛(简称国赛)优胜者中产生。此次选拔赛,正是为国赛筛选人才,最终决出的前5支队伍将参加交通运输部组织的集训,并从中选出2名最佳选手组队参加国赛。

为期8天的选拔赛帷幕落下,在全行业进一步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了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以及尊重竞技、崇尚技能、发展共赢的竞赛氛围,为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提供了高技能人才支撑。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车辆调试与故障排除。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车辆转向架检修。

对标世赛锤炼全能型人才

“中国轨道交通技术在短短二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世界第一,我们的人力资源优势就体现在这里。”环顾决赛赛场,选拔赛总裁判长兼总技术专家王永林对记者说。9月27日至28日决赛期间,代表我国领先水平的轨道车辆技能人才从这里产生。

选拔赛决赛设置了受电弓机械检修与调试、客室车门检修与调试、车辆转向架检修、车辆调试与故障排除4个赛项,采用2人团体赛的形式,主要考察参赛选手电气、机械两方面技能,从内容和形式上力争对标世赛,也是对明年世赛的模拟。赛事规模前所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45支队伍入围预赛,其中16支队伍进入决赛。中国中车集团将一列两动两拖四节编组的新型列车搬到了现场,车辆调试与故障排除项目比赛就在这辆列车中进行。

“选手在赛场的每一次动作、每一个步骤,都是我们实际生产和运维现场的体现。”技术专家组副组长李熙说。本次选拔赛的特点是贴近实战、跨专业、跨工序,4个赛项分别是日常生产现场的4个独立的核心工序,从电气专业到机械专业,从动手操作到原理分析,对参赛选手的技能覆盖面要求更广,重在选拔全能型人才。

然而,起初大家对这些“全能选手”的预期并不乐观。对标世赛,选拔赛要求参赛者年龄不超过21周岁,他们之中从业经验最丰富的不过入职3年,相当一部分选手刚刚走出校园,部分选手甚至还在学校教育阶段。

为了让选手更好地理解和适应比赛要求,组织方在初赛和决赛前分别开展了针对性培训。“培训很有针对性,短短几天就学到了很多实用知识,感觉自己成长了很多。”一位来自长春职业技术学院的选手说。每天培训课后回到住处,很多选手还会自习到深夜。“这些天都顾不上跟家人联系,我妈还以为我失踪了。”来自西安地铁的选手笑称。

准备充分,鸣锣上场。一张张青涩的脸庞,神情中有着超乎年龄的专注和沉稳。“他们的表现远超我的预期。”选拔赛副总裁判长林宏说,开赛之后他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对行业年轻一代的未来也信心倍增。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闭幕式会场。

精雕细琢前期筹备力求详尽

将轨道车辆技术这一集纳多种技能于一体的综合性项目作为竞赛项目,在全球尚属首次。“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技术专家高脆说。

轨道车辆技术赛项有别于以往举办的所有比赛,囊括了之前的多种细分项目。为确保新项目的专业性和公正性,选拔赛技术专家团队编制了技术方案总纲,总纲又向下分解为更详细的技术规程,评分细则、项目规格书也同样详尽。实际工作怎样要求,竞赛技术规程就怎样编制。“这些工作量大约相当于以往普通赛事的5倍。”技术专家组成员表示。

在技术专家团队的合力攻关下,这样完备的赛程方案,筹备时间仅用了一个月。

轨道车辆技术工作大多以毫米为计量单位,选拔赛前期筹备工作也延续了这样的细致。工具车放在最方便的位置,选手操作时后退一步就能拿到,节省操作时间;客室门检修与调试模块的车门器材在设计时仅保留两边的立柱,确保比赛的观赏性和采光需要,保证选手操作时视野开阔、环境明亮;考虑到两人搭档身高差和部分项目的登高需要,组织方还专门定制了辅助工具——人机工程凳,并在反复试验、考量后,将人机工程凳高度设计为400毫米。

这样用心的细节,隐藏在赛场的角角落落,选拔赛精细完备的赛程框架,也将被2021年的世赛继续沿用。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受电弓机械检修与调试。

角逐荣誉播种友谊

9月29日上午,赛场的一角气氛有些焦灼。

“K01不得电,查接地线。”

“接地线没问题。”

……

来自西安地铁的杨奥和罗珂今年都是21岁,刚刚步入工作岗位4个月,客室车门检修与调试项目使用的塞拉式列车门是两人上场之后才真正接触到。限时4个小时内,两人在车门机械调试环节耗费了过多时间,留给电气排故部分仅剩53分钟,而此前的队伍完成这一步骤大都需要一个小时以上。

车门控制电路排布密密麻麻,一轮又一轮的逐一筛查排故未果,罗珂已经有些心急,好在杨奥以她的沉静和耐心稳住了两人的阵脚。

“24A01……21101……”两人擦一把汗,排故继续。

此时,赛场另一侧的一队已经在有条不紊地收尾,他们是中国中车集团代表队的崔亚鹏和王瑞。

“我们就是为了冲击奖牌而来!”崔亚鹏说。他们已经有3年的工作经验,平日里,崔亚鹏的工作是新造车辆门系统安装,王瑞负责整车组装及新车调试,日常经验给了他们足够的底气和信心。

不过,操作熟练对他们而言也是双刃剑,很多习惯性动作并不完全符合赛事的规范要求,因此也在不自觉中触犯扣分点。“以往都是凭经验干,这次比赛让我认识到研读文件的重要性,回去后会更重视规范操作,不仅重结果,也要重过程。”赛后,王瑞对记者说。

当崔亚鹏和王瑞走下赛场,接受裁判技术点评的同时,杨奥和罗珂的场上已有了转机。

“报告裁判,21101应为常开,现被错接成常闭。”杨奥报告他们发现的首个电路故障。“正确!”裁判回答。

接下来情况顺利,两人很快又排除了另一处故障。距离比赛仅剩6分30秒时,电路接通,车门终于开了。在剩余的时间内,两人还在持续操作得分……这场比赛,让在场的裁判都紧张而欣慰。

走下赛场的他们露出浅笑。“我们经验少,来之前没想到能进决赛,走到这里已经是意外之喜了。”两人说。谈及未来的愿望,杨奥本想尽快调岗去坐办公室,但是比赛给了她坚守技术岗位的鼓励,她想继续做下去。罗珂则认真地说:“30岁前,我要成为像师傅那样的高级技工。”

最终,本次选拔赛冠军花落中国中车集团代表队。得到喜讯的王瑞和崔亚鹏表示心情复杂。“这只是第一步,更高的平台、更大的考验还在等着我们。”

西安地铁代表队名列第六,与集训名额擦肩而过,但超越预期的成绩,足以为他们的职业开端记下振奋人心的一笔。赛后,杨奥在朋友圈中写道:“感谢这个让我成长了太多的地方……如果可以,来年再战。”图文之下,崔亚鹏为她评论:“有缘江湖再见”。

创竞技新项 与国际同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轨道车辆技术新项目交通运输行业选拔赛纪实

客室车门检修与调试。

校企人才成为舞台主角

“选拔赛能办出国赛的标准、世赛的水准,与承办、协办单位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我们要为能在第一届全国技能大赛、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取得佳绩继续团结协作、不断奋进。我们坚信交通运输行业选拔出的选手一定能在世赛舞台上为中国代表队夺取奖牌。”选拔赛工作组执行副主任、交通运输部职业资格中心副主任刘鹏说。

9月29日,选拔赛落下帷幕。来自中国中车集团、上海地铁维护保障有限公司、广州地铁集团的3支代表队分获冠、亚、季军。从决赛成绩看,选手平均分为82.9,60分以上的队伍占决赛总数的一半,进入集训营选手平均得分75.61分,体现出了制造强国技能人才应有的能力素质。

以往,学生和职业队伍鲜有机会同台竞技,这次难得的比赛拉近了校企之间的距离。对职业院校来说,这是一次向职业实践看齐的契机;对生产制造和运营企业而言,得以通过比赛进一步规范日常操作。

在职业教育领域深耕多年的李军,兼任选拔赛仲裁组副主任和资格审查组副组长。她认为,人才的培养并非遵循固定模式、固定轨道,本次选拔赛是制造和售后服务这一前端和后端的融合,也是生产制造、交通运输和人才培养几方面的融合,一次参赛能为学生探索多样化的职业道路、明确规范的职业要求。这种融合性的竞赛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十分有利。

当被问及轨道交通技能岗位最需要的素质是什么时,几位扎根行业数十年的专家不约而同地回答“敬业”。轨道交通技术行业大多环境枯燥,常需要夜间工作,他们多年坚守,渐入佳境,甘之如饴。正是这份对职业的热情和专注,让我国轨道交通技术从籍籍无名到享誉国际。如今,这样的精神在赛场上薪火相传,点燃了新一代工匠的梦想。

发展迅猛的轨道交通,在社会知名度上仍算小众行业。“我们每天乘坐的轨道交通,背后都有一群人在日复一日地完成接线、布线、调试……这些工作复杂精密,但鲜为人知。”林宏说,比赛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让他们成为主角,不再默默无闻。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