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最了解你的人,往往就是你的敌人,而敌人了解你的目的,就是要击败你,刘邦与项羽,两人从结义兄弟到兵戎相见,可谓一生之敌,刘邦了解项羽应该一点都不奇怪。可为什么是临终才明白项羽为什么自杀呢?
回顾楚汉之争,霸王项羽虽然最后失败,但是人们依然尊重他,项羽为人光明磊落,非常讲义气,是一条铁骨铮铮的汉子。后人对项羽也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美誉。
刘邦从一开始屡战屡败,到后来反败为胜,虽然刘邦成为了最后赢家,但在很多人眼中,他为人奸诈,而且好色,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然风雨骤变,大秦二世而亡,反秦起义军中出了两位非常杰出的首领,项羽和刘邦。本是推翻秦朝义军的同路人,最终却兵戎相见。项羽兵败,最终在垓下被围,突围至乌江边,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拔剑自刎。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古今不知有多少人扼腕感叹,项羽本可东山再起,为何自绝前程。而作为当事人的刘邦,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似乎发现了当年的秘密。
鸿门宴上危机四伏,刘邦险象环生;彭城之战,刘邦以绝对优势兵力攻击项羽,却遭遇惨败,家人妻小都沦为人质。这两次可以说是刘邦前半生最危急的时刻,幸运的是每次都转危为安,而且在后来,一步步扭转败局,赢得最后的胜利。
楚汉战争,虽然刘邦胜利了,但麻烦事还远没有结束,一切才刚刚开始。十年帝位,征战不息
刘邦登基之后,实在没有享受“天下太平”的安乐之福,一系列麻烦事,接踵而至,使得这位开国皇帝大有疲于应付的感觉。
汉高帝六年,即在刘邦称帝的当年七月,燕王臧荼就率先起兵反汉了。刘邦不敢大意,亲自领兵平叛。用兵两月有余,才将臧荼俘获。刘邦封自己的好友卢绾为新任燕王,希望他能够镇抚地方,为自己分忧。
九月,项羽的旧将利几起兵反抗。这次起兵的内幕,史书没有记载,我们只知道,又是刘邦亲自领兵平叛。
十月,离刘邦称帝不过八个月,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诱捕了韩信;随后在“罪名”无法落实的情况之下,贬韩信为“淮阴侯”,限制居住在都城。
第二年,刘邦亲率大军征讨韩王信和匈奴,匈奴首领冒顿巧设诱敌之计,以四十万精骑将刘邦所率的先头部队围困于白登山,长达七日,刘邦面临着被俘的危险,史称“白登之围”。幸得陈平巧设妙计,才侥幸逃脱。此后一直被视为汉家之羞。
汉高帝八年,刘邦再度亲率大军在东垣讨伐韩王信余部。此战刘邦尽管以优势兵力而获得胜利,但是似乎汉军伤亡很重。
汉高帝十年九月,很得刘邦宠信的爱将陈豨,因遭受猜忌,不得已起兵造反,自立为代王。北部边境烽火顿起,形势相当危急。刘邦不得不再度亲征平叛。此次平叛之战,大规模的战争就持续长达四个月;从陈豨起兵到被太尉周勃击杀,时间更是长达一年多。
汉高帝十一年正月,皇帝亲征平叛尚未归来,京城传出了令天下人更为吃惊的消息:贬居长安的淮阴侯韩信,暗中与陈豨勾结,准备在关中发起叛乱,幸亏被他的属官秘密举报,吕后与丞相萧何巧设妙计,诱韩信入宫,在长乐宫的钟室加以诛杀。
同年三月,刘邦与吕皇后密切配合,对另一位功臣诸侯王彭越实施了突袭掩捕、定罪废王、流放入蜀、中途携归、指令属官再度告发谋反、枭首洛阳、诛夷三族、醢其肉遍赐诸侯的残酷手段,灭其族,废其国。酿成了韩信受诛之后的又一场惨祸!
同年五月,针对趁秦末战乱之机、占据岭南三郡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佗的割据行为,刘邦深知以汉家朝廷的国力不能开展大规模的南征,又不能承认其割据事实为合法,于是派出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声称汉家德高力强,凭借着一番令人信服的利害分析,折服了恃强不羁的赵佗。赵佗接受了汉朝廷颁授的“南越王”封号,承诺了“和集百越”的使命。
同年七月,淮南王英布起兵造反,刘邦只好强撑病体亲征平叛。乱事已经爆发,刘邦不得不以年迈带病之身亲征。此役大约历时三个月,刘邦本人还曾中箭受伤,总算把叛乱镇压下去。
汉高帝十二年发生的燕王卢绾叛乱,更是让刘邦怒不可遏。因为,刘邦与卢绾曾经是关系最为亲密的朋友。二人自幼相识,可以说同穿一条裤子长大,从街头混混到争霸天下,一直同心同德,可谓生死之交,荣辱与共。最亲近的朋友居然背叛自己,使得刘邦大感意外,刘邦的老病之躯,实在难以承受这样的打击了。
而且,对于晚年的刘邦而言,除了忧虑国事,最令他苦恼的还是“家事艰难”。吕后盯上了大汉的江山,待他死后刘氏江山可能会不保,但是已经无力阻止。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许回想自己的一生,为了权力和荣华富贵,战斗无数,到头来又怎样呢,千秋功过,不过一堆枯骨。
也许这一刻,他终于明白了自己的老对手项羽在乌江河畔,当时明明有机会逃生,为什么却选择了自杀,因为作为一个英雄,就要英雄般的离去。明知不可为而不为,潇洒人间走一回。
项羽虽然输了楚汉战争输了天下,但却走得潇洒,霸王之名永世流传,刘邦算计一生,赢了天下,到头来还是枉做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