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韩愈的文章天下无双,为何却考不过公务员,深层原因解析

2020-07-21新闻2

古往今来的强者,大多都在逆境里崛起。所以有人说,逆境是强者的进身之阶。只有百折不摧的意志才能经受命运的考验。

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无疑是身世最悲催的一个。虽说他祖上世代为官,可家境并不好。韩愈三岁时成了孤儿,被兄长韩会抚养。堪堪十年,韩会也病故,韩愈的嫂子郑氏含辛茹苦将他养育成人。

韩愈画像

韩愈发奋读书,希望能报答郑氏的恩情。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长安会考,终于考中进士。这时韩愈二十四岁。与其后的朝代不同,进士在唐代只是一个出身,想谋得一官半职,还需参加另外的科目考试,或者有人举荐。

翌年,韩愈又赴长安参加吏部的博学宏词科考试,结果榜上无名。韩愈生活窘迫,本已十分忧愁,谁知又传来噩耗,他视之如母的嫂子去世了。韩愈悲痛不已,赶回故乡河阳为嫂子守丧。韩愈终生的憾事,就是未能回报郑氏的养育之恩。

此后的两年内,韩愈继续报考博学宏词科,结果仍是名落孙山。如果没有一位高官出手相助,韩愈的仕途会更加坎坷。且不说日后,当时韩愈的文章已经大大有名,粉丝众多,他和孟郊还引领了诗坛的一大潮流。但他偏偏通不过吏部的考试。

唐代的科举考试科目繁多,除了进士,还有明经、明法、博学宏词等等几十种。我们先简单扒一扒这个屡次击倒文坛大宗师的博学宏词考试。

江南贡院一角

博学宏词科在唐代并非常设科目,属于“制科”的一种,中唐以后才有。关键他含金量很高,被称作“士林华选”,从进士里优中择优,解决他们的职务安排问题。博学宏词科的上榜者大多可获任京官,最差的是校书郎,好一点的是两府参军,最好的当属大县县尉。如果外放,往往是地方军镇的幕僚。这些幸运儿日后大多出将入相,“以备将相之任”。

可想而知,博学宏词科考试很严格,每年不过筛选出几十个人。主考官由吏部官员担任,此外皇帝还亲自挑选尚书省及其他五部官员共同阅卷。至于考试内容,与进士考试看起来并无二致,同样为诗、赋、论文各一篇。

韩愈的古文写得有多好大家都知道,他的诗也自成一派,佳作迭出。如果说韩愈当初考进士因为缺乏经验,前三次失利,情有可原。如今他考博学宏词,算起来已经第七次进考场,都未获得考官认可,这似乎有点说不过去。韩愈的好友刘禹锡和柳宗元,都是一次考过进士,一次考过博学宏词,而且他两人同为博学宏词科的“敕头”,也就是头名状元。

贞元十一年(795年),韩愈第三次被吏部考试淘汰出局。他没有立刻离开长安,而是在两个月内三次给朝中宰相上书,言辞恳切,希望求得官职。但三封信均如石沉大海。

韩愈的忧伤和失望,体现在他东归时写的一篇《感二鸟赋》里,“吾何归乎!吾将既行而后思,诚不足以自存,苟有食其从之。出国门而东骛,触白日之隆景;时返顾以流涕,念西路之羌永。”大文豪当年的落魄和辛酸读来令人叹息。

韩愈《感二鸟赋》

韩愈的朋友兼粉丝崔立之得知他又一次考试落榜,寄来一封勉励信。韩愈写了回信《答崔立之书》,其中有这样一段话,“年二十时……及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就求其术,或出礼部所试赋、诗、策等以相示,仆以为可无学而能,因诣州县求举。有司者好恶出于其心,四举而后有成,亦未即得仕。”

文中表明,韩愈当年为了考进士,向中榜者求教。有人把考场上写的诗赋文章拿给韩愈看,韩愈发现这并不难写呀,以自己的学识可以一挥而就。但因主考官的好恶不同,韩愈足足用了四年才考过。

文中接着说,“闻吏部有以博学宏辞选者,……就求其术,或出所试文章,亦礼部之类,私怪其故,然犹乐其名,因又诣州府求举,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虽不得仕,人或谓之能焉。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

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韩愈在报考博学宏词之前,也借阅了中榜者的文章。他暗自奇怪这跟礼部的进士考试没什么两样。接下来韩愈的话里有重点,“凡二试于吏部,一既得之,而又黜于中书”。说明什么呢?韩愈前两次考试的诗文,有一回被考官选中了,但最后中书省确定榜单时,韩愈的名字又被剔除。

大约有人称赞韩愈那几篇差点上榜的诗文,说他已经掌握了技巧。但韩愈随后又看自己的作品,不由得甚感羞惭,以至几个月里神色忸怩不安。因为韩愈发现自己当时为了应付考试,文字写得好比舞者、演滑稽戏的人在表演,刻意迎合时俗。

相关图

韩愈第三次考博学宏词时,以本色出演,不再曲意讨好时俗的审美。不用说,这次更是没有入考官的法眼。

韩愈的原话是,“既已为之,则欲有所成就。《书》所谓‘耻过作非’者也,因复求举,亦无幸焉。乃复自疑,以为所试与得之者,不同其程度;及得观之,余亦无甚愧焉。”

事后韩愈怀疑问题出在自己的笔下,等到张榜后,看了榜单上他人的文章,韩愈又觉得问心无愧了。他在信中叹道,如果以当今的“博学”和“宏辞”为标准,即便屈原、孟轲、司马迁、司马相如等人再世,他们也考不过的。如果他们迎合潮流,写下满纸自己看了都惭愧的文字,那倒是有可能通过。

韩愈的性子刚强而木讷,他一向以文章宣扬儒学的精义,维护儒学的正统。但为了仕途,他也曾放下身段,写过令自己羞愧的文字。这无可指责,因为他的生计难以维持。

潮州韩文公祠

韩愈当时名声颇响,但掌权的官僚大都不喜欢他。他发起的复古文风并不为保守派接纳,还有他的耿直,被官僚排斥是必然的。

前文提及韩愈的《感二鸟赋》,宋代学者对此文有一段批注,“公贞元十一年正月至三月,以前进士三上宰相书,不报。时宰相赵憬、贾耽、卢迈,宜其不遇也”

这才是韩愈考不过博学宏词科的症结所在,当时的三个宰相,都不喜欢韩愈,他们代表着官僚派。“宜其不遇”,就是说韩愈通不过考试、求不来官是理所当然的。

但韩愈这样的才华终究不会被尘世淹没,他又是幸运的。考场失利一年后,韩愈获得宰相、节度使董晋的青睐,董晋一封引荐信就让韩愈正式跨入了仕途。若干年后的宰相李吉甫、裴度也都很赏识韩愈。韩愈的时代到了,他的官声、文名直上云霄。

吏部当初不接纳韩愈,而韩愈后来曾荣任吏部侍郎。他深知怀才不遇的痛苦,经他提拔、举荐的人才数不胜数。唐穆宗很欣赏韩愈,如果没有人阻挠,韩愈也是一代宰相。

参考文献:韩愈本传、《昌黎先生集》、《通典》

#诗词歌赋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