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西拉木伦河 构造 深大断裂构造

2020-07-21知识9

在大地构造位置上,研究区位于古亚洲构造域与滨太平洋构造域不同构造体制的交汇部位;从地质力学观点出发,研究区处于东西向天山-阴山纬向构造带与北北东向新华夏系不同构造体系的复合地带。根据地壳岩石物质组成的不同及构造演化过程的差异,研究区可以划分为如下不同的构造单元:在中生代以前,以化德-赤峰-开原大断裂为界,研究区分属于南、北两个次级构造单元。按照传统的槽、台观点,南部属于华北地台北部的内蒙古地轴(内蒙古隆起)的北部(Ⅰ1),其南侧为丰宁-隆化-黑里河深断裂;北部则属于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温都尔庙-翁牛特旗加里东褶皱带的东段(Ⅱ1),其北侧以西拉木伦河断裂带为界与苏尼特右旗晚华力西地槽褶皱带相邻(图1-1)。按照板块构造理论,研究区北部在古生代则属于华北板块的北部大陆边缘。图1-1 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图(中生代以前)中生代开始,研究区转受滨太平洋构造体制制约,成为新华夏系第三隆起带(大兴安岭构造-岩浆岩带)的组成部分。清朝的科尔沁大草原现在在 哪里? 请参考以下资料,希望对你有用科尔沁草原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位于北纬42°5′~43°5′,东经117°30′~123°30′。海拔250~650米,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属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地质构造上属于松辽台向斜、吉林准褶皱带和内蒙古褶皱带三大地质构造单元。第四纪以来草原西部缓慢上升,东部轻微下沉,由下更新世到全新世相继沉积了厚达200 余米的松散岩系,组成了坨、甸的物质基础。气候冬寒冷、夏炎热,春风大。年均降水量360毫米,年际变化较大,年内分配不均,多集中6~8月份,冬季以西北风为主,春秋则为西南风,年均风速3.5米/秒,最大风速可达21.7米/秒,大风日数常达30天左右。大风是沙地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全区日照2900小时,日照率达67%,10℃以上活动积温3160℃,无霜期140~150天。科尔沁草原坨、甸并存。坨子地是指相对高度2米以上的流动、半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土壤为白沙土和黄沙土,植被主要有沙米隐子草、芦苇、小黄柳、榆树等。地是指相对高度在。壳幔结构特征 过大兴2113安岭的东沟-东乌珠穆沁旗地学断面(国家5261地震局地学断面4102编委会,1992)为1653了解研究区的地壳结构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地学断面说明书中明确指出过大兴安岭主峰带“林西一带,在中地壳下部存在宽约20km的速度逆转异常体,与大地电磁测深发现的高导层位置吻合”(图2-3(a))。在执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兴蒙—北疆及其邻区古生代岩石圈的形成和演化”时,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臧绍先、白登海等人建立了横穿大兴安岭的电性及地震波速结构模型。剖面南起赤峰,北至东乌珠穆沁旗,跨越大兴安岭。该剖面中大兴安岭的具体位置从西拉木伦河到西乌珠穆沁旗,宽约150km,其主脊通过五十家子—林西一带。图2-3(b)是在大地电磁测深剖面基础上,给出的地震折射波和转换波探测的结果(白登海等,1993;邵济安等,1994)。图2-3 大兴安岭深部结构构造图(a)过大兴安岭地学断面(截取于东沟-东乌珠穆沁旗地学断面,卢造勋等,1993);(b)电性及地震波速结构图1—黑色区表示大地电磁测量的低阻层,特征电阻率为5~10Ωm(数字代表电阻率,单位为Ωm);2—折射波地震速度间断面(该面上下数字代表波速,单位km/s);3—转换波地震速度间断面;4—莫霍。深大断裂构造 区域性断裂以近EW及NEE、NNE向为主,其次为NW、NWW及近SN向。不同方向断裂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相互交织形成较完整的菱形块体图案。伴随深大断裂活动,岩浆作用十分频繁,同时还制约了区域性盆地、山脉的形成。对不同时期的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及矿产的形成和分布等具有显著的控制作用。(一)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断裂该断裂位于华北板块北缘,沿温都尔庙—西拉木伦河一带近EW向延伸,断裂西段南倾为主,东段北倾为主,断裂带宽10~50km,区域总长度可达800km以上,由一系列近EW向的挤压破碎带、片理化带、糜棱岩带和构造角砾岩带所组成。这是一条重要的区域构造分界线。代表了加里东中晚期华北板块北缘与白乃庙-温都尔庙岛弧带的缝合界线。该断裂带南为华北板块北缘,北为内蒙古中部造山带。其南北两侧地质、地貌、地球物理等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别,显示出切割岩石圈或超岩石圈断裂特征。沿断裂带发育早古生代蛇绿岩套,表明该断裂带是区域上早古生代时期的板块俯冲碰撞缝合带。与蛇绿岩相伴生有混杂岩和岛弧火山岩系。该断裂继承性活动特征明显,沿断裂带古生界和侏罗系均发生不同程度的挤压破碎,新生界玄武岩沿断裂分布。其南侧构造线简单,总体呈近EW向。区域大地构造单元 二连浩特-东乌旗地处内蒙古中部造山带,地质构造复杂。不同的地质学家从不同角度,对该区的区域构造背景及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进行了大量研究,提出了不同观点。李春昱等(1984)和王荃(1986)认为,沿索伦山—西拉木伦河一线存在一晚古生代缝合线,其北为西伯利亚古板块,其南为中朝古板块;而何国琦等(1983)将西拉木伦河的五道石门、林西二八地及克旗柯单山等地的蛇绿岩确认为早古生代蛇绿岩。曹从周等(1986)认为内蒙古索伦山-贺根山蛇绿岩代表中朝古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间的缝合带。邵济安(1991)采用“对接带”的概念,将西伯利亚古板块和中朝板块的终结碰撞带确定在索伦山—贺根山一线,对接时代确定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任纪舜(1999)认为本区属天山-兴安造山系东段的蒙古-兴安造山带,其北部则为南蒙古-兴安造山带,他认为锡林浩特、东乌旗、白乃庙(更广的范围内还包括喜桂图、额尔古纳、准噶尔等)等微陆块是强烈卷入造山带的古中华陆块群。张福勤(2001)认为兴蒙造山带实质代表早前寒武纪中蒙古微大陆和华北大陆之间的前中生代增生构造带,而不是西伯利亚和中朝古陆之间构造带。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研究区大地构造单元进行了划分,如图2-1所示。主体属于。主要观点 (一)认为索伦山和西拉木伦河蛇绿岩带相连,是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缝合线,闭合于中晚二叠世。板块活动是由北向南推进的,但有不同意见西拉木伦河位于内蒙古东南部赤峰市北约120km,沿着这条河存在着一条相当规模的深大断裂,在河的北部杏树洼、柯单山、五道石门、黄梁岗、二八地、天山、九井子一带发育一条NEE向断续延伸180km的蛇绿岩带。黄汲清等(1980)、王鸿祯(1982)、李春昱、王荃(1983),根据断裂两边晚古生代地层的明显差异和区域地层的发育状况把西拉木伦河视作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相碰撞的缝合线。李春昱等(1983)把西拉木伦河与其西的二连浩特、索伦山北侧、蒙古南缘至东准噶尔的克拉美丽山一线认作是一条晚古生代晚期的板块缝合线,并把甘肃北山南缘和内蒙古西拉木伦河一带二叠纪洋壳残块作为华夏古陆和安加拉古陆碰撞以及其间古海洋盆地最后封闭的遗迹,还把这次碰撞当作形成现今亚洲大陆构造轮廓的基础。同时,胡骁(1983)、唐克东(1992)基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华北板块北缘温都尔庙地区发现的蓝片岩,也将其解释为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之间碰撞造山的标志,据此也将温都尔庙—白乃庙一线归于两大板块缝合线位置。樊志勇(1996)、王玉净等(1997)在。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