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位于甘肃省的最东部,乃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20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甘肃交通陕西、宁夏的桥头堡,在黄河的滋润下,素有“陇东粮仓”的美名;它也是中医诞生的祖庭,因为这里是医家精典——《黄帝内经》的孕育之地,中医鼻祖——岐伯的故乡;它还是原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全省仅有的革命老区,被誉为“永远的红区”。
今天,我们就从这座陇东重镇出发,去回顾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从历史的波澜里去找寻关于庆阳的古老记忆,从消失了六百余年的硝烟中去感受中华民族的先祖们留下的宝贵财富。那么,我们开始吧——大明王朝定鼎西北的庆阳之战。
一、庆阳之战的背景
公元1368年1月23日(农历正月初四),当过和尚做过乞丐的朱元璋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逐渐扫平长江中下游地区,基本统一南中国,遂在南京登基称帝,建号大明,年号洪武,开启了最后一个汉人王朝政权276年天下的历史。
公元1368年2月(大明洪武元年),政局稍定,洪武大帝朱元璋便拜大明开国第一战神徐达为征虏大将军,第一猛将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军数十万进行立国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伐。并令另一名将邓愈为征戍将军,从湖北北上,配合徐达夹击河南。两路兵锋之下,元朝旧地毫无抵抗之心,鄂、鲁、豫渐次划归大明版图。徐达军团现在只剩一个目标,进军陕甘宁地区,克定西北。
洪武大帝朱元璋画像
在先期攻克山西太原后,长城以里广阔的北方大地已悉数归于大明统治之下,只有大西北陕甘宁等地尚有十余万元军,由元朝第一战神王保保(蒙古名扩廓帖木儿,这个汉名取得可一点都不霸气,还有点萌萌哒)、李思齐、张良弼领兵驻守,时刻威胁着大明王朝的边疆安全。
当时,元将李思齐驻凤翔,名将张良弼驻高陵,二人互为犄角拱卫西北名城西安(本文直接用现代地名,以方便理解),王保保则屯兵长城外线,随时策应关内西北一带。
大战一触即发,庆阳城立于阵前,俯瞰着明元双方的数十万将士,拉开了大西北重归中央政权的序幕。
二、波澜不惊的第一次庆阳之战
1369年2月末,徐达遣先锋将常遇春和冯胜渡黄河取陕西。3月初,徐达亲率明军从山西永济出发,进逼蒲城,元洛川守将施成降明,高陵名将张良弼知不可敌,领军移驻庆阳。3月12日,常遇春率部向凤翔进发,守将李思齐慌忙逃窜至临洮,凤翔不战而克。当时,另一猛将傅友德已攻占凤县。至此,徐达军团几乎未动刀兵,便已取得洛川、高陵、凤翔、凤县等军事要地。
1369年4月2日,徐达在凤翔召集明军众将,讨论下一步用兵计划,现在只有统一陕甘宁,才算真正恢复了传统意义上汉人实际控制地区,才能说得上征伐天下取得最终胜利。但因为庆阳和临洮这两个西北门户依然在元军手中,阻挡了明军西征步伐,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拔掉这两个钉子,现在徐达需要大家讨论的就是先打哪座城的问题。
南京,明朝第一名将徐达墓地
大家都认为,张良弼比李思齐菜,更容易被打败,纷纷建议先取庆阳,再攻临洮。开国第一战神徐达此刻充分彰显了他的名将智慧和风范,先让大家民主讨论,然后再集中到他这里定夺。他分析:“庆阳城险而兵精,不易攻取。临洮北连河湟,西控戎羌,先取必能获补益。今大军压境,兵势汹汹,贼将必将西遁胡地,束手待擒。临洮一取,得旁郡易如反掌耳。”最终他力排众议,以先易后难为原则,决意先取临洮后取庆阳。其他将领见大元帅谋略已定,纷纷敬服称是。
计谋已定,只需出兵。4月初,徐达留偏将汤和驻防大本营,遣指挥金兴旺、余思明据凤翔坚守,自己则亲率主力直奔陇县并夺之。接着继续挥军西向,元朝天水守将吕德、张义不战而逃,明军都督佥事陈德追击并捕获二将,明军又得天水。4月11日,徐达又领明军攻陇西县,元朝守将好像投降成风了,梁子中、汪灵、真保等元朝将领纷纷献城投降。后徐达兵分两路,一路由副将军冯胜率领,进取临洮;一路由都督同知顾时率领,逼近兰州。
4月13日,兵不血刃的冯胜抵达临洮城下,元将李思齐迫于形势,献城投降。听闻徐达军团的一连串胜利,洪武大帝并没有欣喜若狂,而是晓谕徐达,提醒他谨防庆阳守将张良弼、张良臣两兄弟,说他们“一贯狡诈无常,千万谨慎”,不要落入圈套,谨防上当中计(后来的事实证明,朱元璋能取得天下,绝非偶然)。几乎是同时,另一路顾时军团也顺利攻下兰州,明将薛显又在西宁击溃元朝豫王阿剌忒纳失里部。徐达随后亲自率军自西向东下定西、取会宁、占静宁,攻隆德、过平凉、据泾州、破延安,一路所向无敌望风披靡。至此,庆阳以西陕甘宁的大部分地区被明军占领,只剩下甘肃桥头堡——庆阳——一座孤城还插着元朝旗帜。
兰州市区黄河北岸的白塔山东侧,王保保城旧址,传为王保保修筑
1369年端午节前后,徐达大军抵庆阳孤城之下,准备迎战元朝名将张良弼。也不知道张良弼这元朝名将的称号是怎么来的,应该是当年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算比较厉害的。但是现在遇到明朝徐达军团,张良弼已然吓破了胆。原来早在明军破临洮时,张良弼就已经北逃宁夏,仅指使其弟张良臣、平章姚晖困守庆阳(塑料亲兄弟?)。逃跑的人终归运气不太好,到宁夏尚立足未稳,张良弼与部将金牌张(元朝取名字都这么随意的吗?)等人都被王保保抓住,因为这是仇人相见,所以张良弼身陷险地。
留守庆阳的张良臣听闻哥哥被王保保抓了,就在这上面做起了文章,应承前来劝降的明将张焕,于农历五月初八请求降明。到现在为止,徐达军团似乎毫无波澜一路顺风平平安安的就可以平定西北了。但福兮祸所伏,情况太好有时候并不是一件好事,接下来的事证明了朱元璋之前的预测(英明神武朱重八)。
三、血流漂杵的第二次庆阳攻坚战
因为一切太顺利了,尽管皇帝有言在先,徐达军团从上到下还是放松了警惕。面对张良臣的投降,众军都没有什么怀疑。
谁知,尽管哥哥张良弼很让人鄙视,但弟弟张良臣却很是硬气,他之前的投降竟然是假的,他这个操作充分证明了朱元璋关于张氏兄弟“一贯狡诈无常”的论述。但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张良臣利用诈降获取的信任,把劝降明将张焕擒住,并夜袭前来纳降的明军薛显部,薛显毫无戒心,好在身手还不错,得以负伤逃脱。随后,张良臣城门高悬,坚守庆阳城。张良臣也是元军骁将,诡诈多谋,元军称他是“小平章”,他有养子七人,都是勇不可挡,他的坚守给明军带来了很大的麻烦。与此同时,元末第一战神王保保也亮底牌,以张良弼性命相要挟,要求张良臣保住庆阳城,并承诺会全力救援。怎么办呢?哥哥不仁,弟弟不能不义啊,张良臣只能死守待援了。
明朝初年元明形势图
1369年农历5月21日,没有听朱元璋话的徐达痛定思痛,总结经验教训,赶忙调集军团全部名将分道攻取会州、萧关等庆阳边城,切断庆阳元军与外界的所有联系,什么网开一面的战法也全都不顾了,亲率大军四面结网围攻庆阳,不留一丝余地。
此时,明元军团都誓死全歼对方,张良臣则在王保保会来救援的承诺下信心倍增,加之庆阳城粮草兵力充足城池坚固,便依仗庆阳坚城固守待援,并不主动出击。王保保也紧急调集各路大军,全力加入庆阳绞肉战。庆阳城一片萧杀之气,熊熊战火在西北大地滚滚燃烧。
七月,明军遭遇重大挫折,年仅四十岁的一代猛将常遇春在河北宣化县行军途中突然中风坠于马下,不久病逝,徐达军团痛失大将。幸亏明初名将猛将如云,朱元璋遂遣另一位猛将李文忠代替之,有些事情就是这么神奇,这一简单的换人竟然决定了这次战争的走向。
八月,元将贺宗哲、孔兴、脱列伯、韩扎儿等率兵分别进攻凤翔、大同、原县和泾川县,以分散庆阳城的防守压力。万分危急时刻,徐达、冯胜、傅友德等决定固守要塞驿马关,避元军锋芒。但元军攻势极其猛烈,不多久,元军便重新夺回原县和泾川县,明原州指挥陈寿等殉国。为确保驿马关不失,徐达派冯胜率军逼近元军,向韩扎儿部主动发起攻击。也不知道是怕了冯胜还是怎么着,韩扎儿竟一枪没放就跑了。同时,继任先锋官李文忠在率军前来围攻庆阳的途中,得知大同被围,当即相机而动,在没有向朝廷和徐达汇报的情况下,兵锋直转大同,行军途中生擒元平章刘帖木儿、黠寇四大王,在大同又生擒脱列伯,降其众万余,获马匹辎重甚多(何其猛哉!他不汇报也是有原因的,他是朱元璋的外甥,也是朱元璋的养子,是明初众将中为数不多得以善终的,后获封曹国公,死后谥为岐阳王,他儿子李景隆也是个有名的人物),李文忠这一系列操作使得元廷再不敢南顾。
庆阳之战的另一关键人物——李文忠
元军各路援军至此全部失败,庆阳再度沦为一座孤城。断绝了希望的孤城是守不住的,无奈之下,张良臣只好拼死一搏,吩咐众将从东、西两门仓皇出战,后果是可以预见的,他们都失败了。绝望的他只好登上城头要求投降,但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谎的人是没人相信也不敢相信的,结果当然是被拒绝。
庆阳城被围已达三个月之久,外援都被击溃,粮草已尽兵无战心,甚至已经出现吃人肉的惨象,城破是近在眼前的事了。公元1369年农历8月21日,张良臣部将趁张良臣不注意,打开城门迎明军入城。明军入城之后,张良臣知死不可免,便携子打算投井自尽,打算以身殉国,竟未死成,被明军吊出井生擒。第二天,张良臣及党羽柴知院等200余人被集体诛杀于庆阳城下。
至此,庆阳之战全部终结,它以明军全胜结束,此战徐达军团歼灭了元军在大西北的主要机动力量,为以后彻底击溃元廷奠定了基础。
四、回首那场硝烟
元末明初,中国版图内名将如云,不论是明军还是元军,都具备相当强的战斗力。徐达和王保保作为双方的顶级统帅,这是他们之间的一次关键对决,任何一方都承受不起失败之重,而庆阳,就是这场顶级统帅对决的一颗关键棋子。
统一长城以南地区的大明王朝版图
徐达在众多头绪中找到了关键所在,他力排众议坚持己见,确定了先易后难,剪除羽翼而后围攻重镇庆阳城的战略部署,既培育了明军必胜的信心,也有利于集中统一消灭元军在大西北的机动力量。相反,如果他先攻庆阳坚城,持久不下的话,很可能会被王保保的元军反包围,进而彻底丧失对大西北的控制权。
扩阔帖木儿(也就是王保保,此处应恢复他的蒙古名以示尊重)为解庆阳之围,先是以张良弼为饵逼张良臣死战,其次是采取了围魏救赵之计,遣贺宗哲、孔兴、脱列伯、韩扎儿等进军凤翔、大同、原县和泾川县,极大的缓解了庆阳的防守压力,否则以庆阳一座孤城,绝不可能坚持三个月之久。可以这么说,历史有时候就是那么偶然,如果不是李文忠仗着朱元璋的宠爱自行其是临机应变,并且保持勇冠三军的战斗力的话,明元双方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当真是一个为将之法宝。
今天,650年白驹过隙,当年的名将只在典籍之中了,战场硝烟也早已经消散,中华一统,四海协同,庆阳这座明初的关键堡垒,也成为了中华腹地的“陇东粮仓”和长庆油田的发源地,光彩夺目的镶嵌在祖国的河西走廊,诉说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沐浴着中华民族今天和未来的每一丝荣光。
我只愿,大美庆阳,生民安康;天下呈祥,德厚流光。两岸同心,勿复哀伤;祖国一统,江山焜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