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何丞相在汉朝一直得到保留,太尉却经常被皇帝针对?

2020-07-21新闻33

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是秦始皇时期就开始设立的所谓“三权分立”的雏形,但是为何后来的汉朝对太尉和丞相经常做出各种调整,尤其是丞相经常设立可太尉却很快失去了实权呢?

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都设有相应的军事职官和办事机构,为皇帝提供军事咨询,并察承皇帝旨意,领导、管理国家军政事务。秦汉时期相国(承相)权力很大,作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首长,总理全国军政事务,对皇帝负责。在军事方面,兵员征召、军队管理和国防建设的其它重大事项,由丞相按照皇帝旨意统一实施,中央和地方军事官吏,都受垂相统一节制。秦的太尉在承相的领导下负责军事行政事务,汉的太尉也是如此,但汉朝并不常设此职。

西汉中后期,由于对外征战的需要,开疆拓土.的历史使命使军事将领在朝中的地位扶摇直上,大将军被冠以“大司马”,成为朝廷三公之首,主持军政。及至东汉,虽然再度署名为太尉,但仍是朝中首席宰相。太尉,在西汉前期是位与垂相等列的高级武官,正所谓:“金印紫缓,掌武事”,秩万石。太尉官自高祖以来,有事则置,无事则省,不以为常也。

军事指挥权,关系到政权的得失安危。高级武官素为专制皇帝防范的对象,汉初虽给予太尉以崇高的地位,却对太尉的权力设置了种种限制。太尉在名义上“掌武事”,却无发兵和领兵的权力,军权实操于皇帝手中。若无皇帝符节,太尉甚至于不能进人军队营垒。在平定“诸吕之乱”过程中,太尉周勃“不得人军中主兵”,后得人帮助“持节矫内太尉北军”,才决定了诸吕的灭亡。

尽管对太尉权限,多所限制,但太尉的尊崇地位和在军队中的传统影响,毕竟不容小视。一旦政局有变,太尉仍可凭借其权力和地位,左右政局发展,这是皇帝最不愿意接受的。所以,汉文帝是周勃、陈平诸人剿灭诸吕的最大受益者,但在他人继皇统。地位得以稳定之后,却罢太尉官,其职责并人承相。

到武帝建元二年,正式罢废太尉之官。总计在此之前的六十八年间,太尉的实际设立时间,只有二十九年。这种经常性的虚位不授,正表明了皇帝对太尉的限制和防范。即使在实授太尉之任的同时,汉廷还设置了地位与太尉大致相当或略低一等的各种“将军”,其职掌也是“掌兵及四夷事”。这些将军也可受命统军征伐。这里所体现的是分散太尉军权的立制思想。

自武帝废太尉,西汉一代未再复置。东汉实行名义上的“三公”辅政,恢复了太尉的称谓,位居三公之首。但东汉的太尉,已与西汉“掌武事”的太尉,在职责上大相径庭,它不是武官之长,而是行政长官了。

不过即便如此,这还是让人忌惮,所以后来的曹操废“三公”也正在此理。

参考资料

【1】汉书

#楚汉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