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一代枭雄曹操病逝于洛阳。在此后长达900年时间里,曹操的文治武功广为后世称颂。唐太宗李世民就称赞说“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
然而到了南宋以后,曹操的形象突然一落千丈,变成了世人眼中的奸雄和反派,明朝工部主事钟惺就说曹操是“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
为了衬托曹操的奸诈,从南宋开始,上至官方下至普通百姓都对曹操生前设七十二疑冢以迷惑后人深信不疑,把曹操的奸诈表现的淋漓尽致。
明朝人更是言之凿凿的说:正德十一年,河北饥荒,民众挖了13处曹操墓,每一处都发现有尸体和银花烛台,尸身青巾黄衣,用水银装殓。但实际上,曹操生前不仅没有设过疑冢,反而嘱咐群臣:死后葬瘠薄之地,不封不树。
什么叫不封不树呢?封指封土,树指植树。《礼记》曾言:“士以上者,死后要堆土为坟,植树为饰”。只有普通庶民因身份卑微,不须显异,所以才不积土为封,不标墓以树。
但曹操生前已经位极人臣,受封魏王,如此显赫的身份,却留下遗命要按照庶人墓葬规格不封不树,与秦汉盛行的厚葬之风形成强烈反差。事实上,曹操之所以留下如此奇特的遗命,主要是两层考虑:一是经历多年战乱的汉王朝十分贫弱;二是担心死后遭到盗墓贼袭扰。
而在曹操死后,世子曹丕也的确按照曹操生前遗命,将曹操安葬在了邺城西郊的高陵。不过,仅仅2年之后,已继位称帝的曹丕却下令:“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
古代帝王墓葬,除了高耸的封土堆和规模宏大的陵园外,还会建设地面建筑,以供子孙祭祀。曹操生前虽然要求不封不树,但对建享殿一事并未明示。所以,曹操下葬时,高陵上是建设有殿宇的。
但在曹魏黄初三年(222年),曹丕却下令拆毁了高陵殿屋,儿子拆毁父亲的陵墓,这在讲究封建礼法的古代社会可是要背负骂名的,那么曹丕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目的呢?
据《晋书·礼志》记载,曹丕对于毁陵行为的解释是“以从先帝俭德之志”,即遵从曹操生前薄葬的要求,以免盗墓贼觊觎墓中财宝。不过,曹操恐怕不会想到,他的担心仅仅过了50年就应验了。
曹操墓自2009年发现以后,考古学家在长达十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两次系统发掘,有了两个重大发现:第一个发现是曹操墓存在地面建筑,并经历过有组织的拆除,验证了曹丕“毁陵”行为。
第二个发现是曹操墓在西晋初期即遭遇盗掘,此时距曹操病逝仅仅过去了50年。而盗墓者的举动也是让人匪夷所思:象征身份的圭、璧被人为摔碎,陪葬的铁剑、铁刀被折断成数段,墓中3具头骨面部被毁坏。
盗墓不为财富,只为破坏,这显然不是一伙普通的盗墓贼,而是一种政治报复,联想到西晋建立之后,曹氏王公贵戚多数被杀,司马氏“除魏氏宗室禁锢”等一系列行为,我们有理由相信,曹操墓首次被盗正是司马氏政权的官方行为。
躲过了盗墓贼的袭扰,却没躲过三马同槽后的政治报复,费尽一生奠定天下三分有其二的曹操,恐怕不会想到自己的子孙会如此轻易的把江山丢掉,泉下有知的曹操不知会作何感想。
内容素材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