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把文化大餐送到市民家门口

2020-07-21新闻18

深圳盐田,10座无人值守图书馆分布在海边、街巷,市民刷脸便可借阅图书;佛山,昔日年久失修的百年祠堂经过修缮活化,摇身一变成村民的“文化大舞台”;中山,稻田边立起玻璃书房,中医药文化馆走出一馆之界,社会力量参与共建的共享文化空间,丰富了市民文化生活形态。

在广东,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325.86平方米。这意味着,无论生活在城市还是乡镇,市民总能在居住半径内,找到一方文化空间,或饮茶看书,或一展才艺,或沉浸观展。

文化若甘霖,润物细无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文化的引领支撑和涵养滋润。近年来,广东深化公共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方法,以文化聚民、悦民、惠民,将一项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让文化果实惠及南粤千家万户。

?科技加持

智慧书房更懂市民

“人脸识别就能登录、借书,方便又酷炫!”在深圳大梅沙海滨公园的听海图书馆内,25岁的李子欣刚一进馆,便被馆内便利措施所震撼。今年端午节期间,来自江门蓬江的李子欣到深圳盐田探亲,“听说这里有一个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便慕名前来”。

听海图书馆是深圳首个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的智慧图书馆。全自助式无人值守的运营模式,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零门槛入馆、无障碍阅读的人性化服务。馆内南面的落地窗则与大海近在咫尺,透过这扇窗,读者在阅读之余,还可将阳光、沙滩、大海、游艇等黄金海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步入馆内,李子欣更欣喜地发现,各种“黑科技”都十分“硬核”。人脸识别、扫码注册、智慧感知等技术的运用,让读者可以自助式操作。同时,书房里还配有盐田的旅游指南和资源展示,让书房不单单是来访游客的中转站、休憩站,同时成为文化的宣传阵地、展示空间。

智慧书房的“智慧”不止于此。图书资源可依据主题和读者的请求,进行配置和定期主动更换。“以前读者是被动接受服务,现在,读者请求、现场数据等都会实时传送到总馆,让图书馆更了解市民需求,知道市民需要怎样的阅读服务,真正实现垂直统一高效管理。”盐田区图书馆馆长尹丽棠说。

深圳市民刘女士是听海图书馆的常客,安静、舒适的环境让这里成为她首选的休闲场所。“这里定期还有各种培训讲座、沙龙创客、互动竞赛、公益展览等涉及不同年龄段、各层次人群的阅读推广活动,种类多而且离家近,真正契合了我们的生活需求。”刘女士说。据统计,从2018年11月开放至今,该馆已接待读者近2.43万人次。

类似听海图书馆的智慧书房,在深圳盐田共有10个。目前,盐田围绕运动、环保、旅游、海洋、法律、亲子等主题,打造“一书房一主题一特色”,在美丽的海滨栈道、公园绿地全面铺开“十间智慧书房服务网”的建设和开放服务,实现观景与阅读、科技与智慧、人文关怀与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打造盐田海滨栈道、旅游文化、山海美景相融合的打卡新地标。

?聚民心

祠堂变身文化大舞台

曾经,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的陈氏大宗祠是几近废弃的危房。经过修缮活化,如今的陈氏大宗祠,不仅恢复了整洁精致,一砖一瓦熠熠生辉,更摇身一变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祠堂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记。到我这个年纪,有种历史责任感,要把文化留住。”六旬宗祠管理员陈达荣说。尽管已退休,他仍时常参与祠堂的义务讲解。引经据典、充满热情的讲解,总是吸引一群游客。

走进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时常有家长带着小孩来了解传统文化;在图书馆、书法室、健身区、乒乓球区等多个文体功能室里,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读报、写字画画,好不热闹。

目前,陈氏大宗祠扶持培育了包括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曲艺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协会会员总数超过400人,极大地激活了白坭镇文化氛围,使祠堂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大舞台”。通过传统祠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破解了农村公益文体事业资源不足的难题。

“通过书画班等活动,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不仅学到知识,更感到社会温暖,街坊邻里打成一片。”陈达荣说。以前只有在重大节庆才开放的祠堂,现在已是群众的文体活动阵地,向所有人免费开放,也成为了外来人口融入社区的重要平台。

“陈氏大宗祠的活化过程是岭南文化薪火相传的缩影。”白坭镇文化站站长房国辉认为,祠堂被赋予新的作用和使命,开启了新时代农村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以“祠堂+文化”为抓手,佛山市三水区打造了包括陈氏大宗祠在内的30个祠堂示范点。依托“1+4+N”创建模式,传统祠堂的功能得以活化拓展,承载村史馆、乡村图书馆、文体活动场馆等新功能,展览、讲座、阅读营、民俗文化等活动活跃其中,逐渐成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引入“共享”理念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如波浪般的稻田上,立着一座透亮的玻璃书屋。88平方米的空间里,4000多册图书躺在屋内的木制书架,等待取阅。舒适的吧台、阅览座位,可容纳40人左右同时自习。

左步书屋是中山市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18家共享阅读空间之一。

书屋主人徐家杰是左步村村民,也是从智利归国的“海归”。“乡村振兴工程让村容发生巨大变化,我也想为村里做点事,建共享书屋的想法就诞生了。”从选址、开荒到建玻璃房、筹备书籍,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

绿树掩映下的玻璃书屋,为左步带来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徐家杰时常泡在这里,看书抄书,或与来阅读的青年聊天。“书屋向所有人免费开放,环境好,离家近,让村民来看书的意愿更强烈。”

2020年5月22日,左步书屋入选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第二批共享阅读空间试点建设名单。徐家杰透露,目前书屋正在扩建中,未来将接入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图书借阅系统,实现图书通借通还。

左步书屋是中山市引入“共享+”理念,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建成18家共享文化馆和18家共享阅读空间,图书馆、文化馆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戴上VR眼镜,就可以体验爬戈壁采虫草,入雪山采雪莲。”位于中山市中医院院区的中药文化馆,将中医药文化通过数字互动、VR等趣味体验手段,展示给公众。近日,该馆还参与了中山红博城共享文化馆举办的“共享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带来中医养生智慧讲座,教市民做中药香囊、跳八段锦。

“我们走出‘一馆之界’,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将馆内优质文化资源,共享给更多市民。”中山市中医药文化馆负责人赖海标介绍。

“这两类共享形态的文化空间,都是由社会力量解决共享场地、共享服务项目、共享服务人才,由政府给予相应建设运行补贴,探索出政府与社会共建共享文化服务阵地的新模式,丰富了文化馆、图书馆的特色阵地及覆盖面。”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观察

让文化触手可及

新科技的运用,让图书馆更贴近市民的需求;老祠堂的活化,让市民有了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舞台;“共享+”新理念的注入,让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文化空间。

广东在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创新运用新科技、新理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的触角伸向城市,伸向乡野,温和走进市井生活。

延伸至各个街区的基层文化站,各具特色的书屋、图书馆,因其包容、创新、开放的属性,犹如市民生活中的一处处文化灯塔。截至2019年12月,广东建成了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865个,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另外,广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逐渐提升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的主观感受,公众也逐渐从文化服务的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以及内容决定者。一项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夯实文化发展的基础,切实提高民众的文化获得感。

【记者】徐子茗 李文轩

【作者】 徐子茗;李文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图书馆#市民#文化馆收藏

听海图书馆是深圳首个与社会企业合作共建的智慧图书馆。全自助式无人值守的运营模式,为周边居民及游客提供零门槛入馆、无障碍阅读的人性化服务。馆内南面的落地窗则与大海近在咫尺,透过这扇窗,读者在阅读之余,还可将阳光、沙滩、大海、游艇等黄金海岸的美景尽收眼底。

步入馆内,李子欣更欣喜地发现,各种“黑科技”都十分“硬核”。人脸识别、扫码注册、智慧感知等技术的运用,让读者可以自助式操作。同时,书房里还配有盐田的旅游指南和资源展示,让书房不单单是来访游客的中转站、休憩站,同时成为文化的宣传阵地、展示空间。

智慧书房的“智慧”不止于此。图书资源可依据主题和读者的请求,进行配置和定期主动更换。“以前读者是被动接受服务,现在,读者请求、现场数据等都会实时传送到总馆,让图书馆更了解市民需求,知道市民需要怎样的阅读服务,真正实现垂直统一高效管理。”盐田区图书馆馆长尹丽棠说。

深圳市民刘女士是听海图书馆的常客,安静、舒适的环境让这里成为她首选的休闲场所。“这里定期还有各种培训讲座、沙龙创客、互动竞赛、公益展览等涉及不同年龄段、各层次人群的阅读推广活动,种类多而且离家近,真正契合了我们的生活需求。”刘女士说。据统计,从2018年11月开放至今,该馆已接待读者近2.43万人次。

类似听海图书馆的智慧书房,在深圳盐田共有10个。目前,盐田围绕运动、环保、旅游、海洋、法律、亲子等主题,打造“一书房一主题一特色”,在美丽的海滨栈道、公园绿地全面铺开“十间智慧书房服务网”的建设和开放服务,实现观景与阅读、科技与智慧、人文关怀与公共空间的完美结合,打造盐田海滨栈道、旅游文化、山海美景相融合的打卡新地标。

?聚民心

祠堂变身文化大舞台

曾经,佛山市三水区白坭镇的陈氏大宗祠是几近废弃的危房。经过修缮活化,如今的陈氏大宗祠,不仅恢复了整洁精致,一砖一瓦熠熠生辉,更摇身一变成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祠堂承载着历史文化印记。到我这个年纪,有种历史责任感,要把文化留住。”六旬宗祠管理员陈达荣说。尽管已退休,他仍时常参与祠堂的义务讲解。引经据典、充满热情的讲解,总是吸引一群游客。

走进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犹如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时常有家长带着小孩来了解传统文化;在图书馆、书法室、健身区、乒乓球区等多个文体功能室里,不时有村民过来看书读报、写字画画,好不热闹。

目前,陈氏大宗祠扶持培育了包括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曲艺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协会会员总数超过400人,极大地激活了白坭镇文化氛围,使祠堂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大舞台”。通过传统祠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破解了农村公益文体事业资源不足的难题。

“通过书画班等活动,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不仅学到知识,更感到社会温暖,街坊邻里打成一片。”陈达荣说。以前只有在重大节庆才开放的祠堂,现在已是群众的文体活动阵地,向所有人免费开放,也成为了外来人口融入社区的重要平台。

“陈氏大宗祠的活化过程是岭南文化薪火相传的缩影。”白坭镇文化站站长房国辉认为,祠堂被赋予新的作用和使命,开启了新时代农村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新模式。

以“祠堂+文化”为抓手,佛山市三水区打造了包括陈氏大宗祠在内的30个祠堂示范点。依托“1+4+N”创建模式,传统祠堂的功能得以活化拓展,承载村史馆、乡村图书馆、文体活动场馆等新功能,展览、讲座、阅读营、民俗文化等活动活跃其中,逐渐成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进一步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引入“共享”理念

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中山市南朗镇左步村,如波浪般的稻田上,立着一座透亮的玻璃书屋。88平方米的空间里,4000多册图书躺在屋内的木制书架,等待取阅。舒适的吧台、阅览座位,可容纳40人左右同时自习。

左步书屋是中山市由社会力量参与建设的18家共享阅读空间之一。

书屋主人徐家杰是左步村村民,也是从智利归国的“海归”。“乡村振兴工程让村容发生巨大变化,我也想为村里做点事,建共享书屋的想法就诞生了。”从选址、开荒到建玻璃房、筹备书籍,只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

绿树掩映下的玻璃书屋,为左步带来更加浓郁的文化气息。徐家杰时常泡在这里,看书抄书,或与来阅读的青年聊天。“书屋向所有人免费开放,环境好,离家近,让村民来看书的意愿更强烈。”

2020年5月22日,左步书屋入选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第二批共享阅读空间试点建设名单。徐家杰透露,目前书屋正在扩建中,未来将接入中山市图书馆总分馆图书借阅系统,实现图书通借通还。

左步书屋是中山市引入“共享+”理念,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已建成18家共享文化馆和18家共享阅读空间,图书馆、文化馆的“朋友圈”不断扩大。

“戴上VR眼镜,就可以体验爬戈壁采虫草,入雪山采雪莲。”位于中山市中医院院区的中药文化馆,将中医药文化通过数字互动、VR等趣味体验手段,展示给公众。近日,该馆还参与了中山红博城共享文化馆举办的“共享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带来中医养生智慧讲座,教市民做中药香囊、跳八段锦。

“我们走出‘一馆之界’,整合社会各界力量,将馆内优质文化资源,共享给更多市民。”中山市中医药文化馆负责人赖海标介绍。

“这两类共享形态的文化空间,都是由社会力量解决共享场地、共享服务项目、共享服务人才,由政府给予相应建设运行补贴,探索出政府与社会共建共享文化服务阵地的新模式,丰富了文化馆、图书馆的特色阵地及覆盖面。”中山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观察

让文化触手可及

新科技的运用,让图书馆更贴近市民的需求;老祠堂的活化,让市民有了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舞台;“共享+”新理念的注入,让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文化空间。

广东在大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进程中,创新运用新科技、新理念,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让文化的触角伸向城市,伸向乡野,温和走进市井生活。

延伸至各个街区的基层文化站,各具特色的书屋、图书馆,因其包容、创新、开放的属性,犹如市民生活中的一处处文化灯塔。截至2019年12月,广东建成了公共图书馆143个,文化馆145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610个,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5865个,基本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

另外,广东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逐渐提升供给水平和均等化程度的同时,更加关注公众的主观感受,公众也逐渐从文化服务的接受者转为主动参与者以及内容决定者。一项项惠民措施落到实处,夯实文化发展的基础,切实提高民众的文化获得感。

【记者】徐子茗 李文轩

【作者】 徐子茗;李文轩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书法#海归#退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