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一切我们自己来” 他为中国两艘航母装上强健“心脏”

2020-10-15新闻49

“一切我们自己来”,研制国产航母“心脏”

“一切我们自己来” 他为中国两艘航母装上强健“心脏”

赵跃平,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荣获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本报记者 袁婧摄

■本报首席记者 许琦敏

供电系统是舰船的“心脏”,能为祖国的两艘航空母舰研制“心脏”,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首席专家、海军舰船装备技术保障专家赵跃平感觉自己的专业生涯“无憾”了。日前,他荣获2020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

自1982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毕业,踏入中国船舶第七〇四研究所,赵跃平38年坚持深耕舰船供电系统,主持、承担了我国十余个型号舰船供电系统的研发和装备生产。在为“辽宁舰”“山东舰”研制了强健“心脏”后,他更有一种紧迫感,牵头自筹资金研制20兆瓦级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组,这样,“当国家需要时,不用再等几年研发,直接就有产品可用”。

从翻砂、车工做起,技术“门清”创新才有底气

38年前,走进门口扎着竹篱笆的七〇四所,“先去工厂轮岗”的指令让赵跃平有些郁闷——整天翻砂、做车工,似乎与自己所学的专业并无关联。然而,等他真正开始设计系统时,才发现这些经历非常有用,只有了解制造过程和细节,才能避免“想当然”的设计误区。后来,当他带团队时,依然将“去生产一线轮岗”作为年轻人的必修课。

创新的底气,常常就在从头摸爬滚打、对技术的知根知底中。赵跃平清楚记得,他独立接手的第一个大项目就是电站微机技术。30多年前,计算机还是稀罕物,连大学教授的计算机课程也很粗浅。为了完成项目,他一周有三个晚上去工人文化宫补习单片机课程,申请经费搜罗来各种器件,从一位机到十六位机,全部自己搭建,“只要拉开我的抽屉,你需要什么样的单片机,我都能搭出来”。

如今的自动化系统早已经历数度升级,进入智能时代。凭借从年轻时打下的技术功底,赵跃平将舰船的无人机舱做到了极致——发电机组只要开动接通、放定挡位,就无需船员值守,一有故障系统会自动报警。

没有图纸和参考资料,“闭关”两三个月是家常便饭

在赵跃平看来,真正的创新就是要有从无到有、从头开始的信心和勇气。“辽宁舰”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电力系统和供电系统,就来自“从头走自己的路”的坚持。

第一次看到“瓦良格”舰上几乎被完全摘除的供电系统,赵跃平大为挠头:没有图纸、没有参考资料,如何设计出一艘未来航母的“心脏”和“造血系统”?

“这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仿佛面对强大却无可捉摸的对手,浑身有劲却不知向何处发力。”在船舱里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腐水中,赵跃平来来回回勘探各种供电设备,最后在勘验报告中给出结论:“一切我们自己来。”

“必须这么做。”赵跃平斩钉截铁地说,因为一旦跟随了别人的技术方案,就意味着步步跟随,就会导致技术和设备上的依赖,就会受制于人——谁敢把心脏搏动的控制权交到别人手中?

航空母舰供电系统规模之大、程度之复杂,在国内舰船建造史上是空前的。赵跃平带领团队攻关一项项技术,“闭关”两三个月对于整个团队来说已是家常便饭。

“辽宁舰”首航时,赵跃平不顾所领导和家人阻拦,要求亲自跟船,“在家也是提心吊胆,还是在船上踏实”。甲板下的发电机房不见天日,只有灯光照明,在里面工作的他经常忘记了白天黑夜。即使躺在客舱床上,一有情况发生,他又如弹簧般跳起来,叫上技术人员一头扎进机房。

2013年11月,在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组织的成果鉴定会上,“辽宁舰”供电系统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今,由赵跃平担任供电系统设计领头人的完全国产航母“山东舰”也已完成多项试航任务,其强大的“心脏”和“造血系统”让它一直保持着健康运行。

自筹资金研发新技术,推动行业前行三至五年

攻克“辽宁舰”“山东舰”供电系统后,赵跃平又瞄准了未来舰船的超大功率“心脏”——大容量汽轮发电机组。

2015年10月,赵跃平了解到某大功率汽轮发电机组改造需求,敏锐察觉到这是影响未来舰船动力发展的重要机遇。经过半年的专项论证,他决定在所内申请自筹资金,尽快开展研发。“如果申请国家经费,从汇报论证到立项获批,至少需要一两年。现在,两年不到,研发已经完成了。”从原来的5兆瓦设计能力跨越到20兆瓦级,容量增长四倍,赵跃平此举直接将行业技术往前推进了三至五年。

近年来,工业4.0、智能制造等新概念不断涌现,赵跃平意识到这些概念带来的可能是一场新的工业革命,他又把所有精力倾注到“智能化辅机系统”创新项目上,在半年时间里从无到有地搭建起“智能化演示验证系统”。

或许因为站在了技术发展的前沿,赵跃平说:“我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所谓水到渠成,我该为更多涌来的后浪,提前铺设好渠道。”

【编辑:陈海峰】

#武器装备#国产航母#辽宁舰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