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前海片区景色。 新华社发
据新华社电 深圳,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回望40年,这座城市带给我们太多的激动、温暖与期待。从4组重要数据,我们可以感受到“创新之城”与众不同的城市气质和时代脉动。
6个90%:创新密码是企业,改革激发“生命力”
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来源于龙头企业……
研究深圳的学者,无不关注这一独特的创新现象——6个90%。尊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是这一现象的基本逻辑。
企业是创新之母,企业创新需要良好的环境。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这样解释当初为何选择在深圳创业:1987年这里出台的文件明晰了民营企业产权,没有这个文件就不会创建华为。
从第一个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工资制度等诸多“第一”,到近期的企业“秒批”系统上线,深圳优化营商环境的改革,一直在路上。
一位深圳上市公司负责人说,深圳“营商环境令企业觉得舒适,政府就像空气,平时没感觉到存在,需要的时候又无处不在”。
制度改革“营养”浇灌的肥沃土壤,不断长出“春笋企业”。腾讯、中兴、迈瑞、大疆……如今,一批科技巨子已从深圳走向世界。众多企业此起彼伏推出新技术、新产品,形成“百万雄师过大江”的竞争创新局面,不断显现创新“规模效应”。
4.9%研发投入占比:解决“卡脖子”,必须坚持再坚持
“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4.9%左右,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在全球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全国的一面旗帜。”广东省省长马兴瑞近期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
研发投入比重,是重要的科技实力、潜力评价标尺,如今深圳已与以色列相当。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曾几何时,深圳企业多以“三来一补”为主。
1991年,李西廷和同事成立迈瑞医疗,资金紧张、人员不足,一开始主要代理医疗器械贸易。如果继续做风险低、来钱快的医疗器械代理,迈瑞也能“过得很滋润”;但没有核心技术,可能被“卡脖子”。
李西廷下定决心搞自主研发。“科技企业必须自主创新,不能看什么赚钱就干什么。”李西廷说。
如今,迈瑞已走过近30年的自主研发之路,监护、除颤、麻醉、超声等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均居全球前六、中国前三。2020年上半年财报显示,迈瑞研发费用9.03亿元,同比增长28.07%,研发费用占总营收比重约为8.55%。
“愿你继续创业创新100年!”一位媒体人近期对深圳的期待,引起不少网友共鸣。
1206个公园:推窗见绿美如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截至目前,深圳已建成各类公园1206个,提前完成“千园之城”建设目标。
不少市民开玩笑,不到2000平方公里的深圳,已分不清是“城市建了很多公园”还是“公园里建了座城市”。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美好环境得益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高附加值、绿色、低能耗的绿色经济体系,严厉“红线”、严格考核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使深圳“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今年44岁的加里来自美国洛杉矶,深圳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和舒适的自然环境,让他决定定居这里。2009年,他专门编写了一本导游手册,介绍深圳的公园。“深圳在保持自然环境和美丽绿化的同时,发展速度和建设成果令人惊叹。”他说。
山海连城,是深圳的最新生态规划“施工图”。
楼影入水、蜿蜒清澈的大沙河犹如“城市项链”穿越城区,一路奔流入海。其中一段河道是深圳赛艇和龙舟运动的热门水域,在这里荡起双桨,仿佛瞬间逃离了城市的喧嚣。难以想象,全长13.7公里的大沙河5年前还是让人避之不及的“臭水河”。
南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周保民表示,南山计划建设一条15公里的绿道,串联大沙河和大小南山,形成一个贯穿全区、拥有山河湖海景观的长约50公里的运动路径。
208万志愿者:激活社会治理“能量”
“来了就是深圳人”后面还有一句话:“来了就做志愿者。”
从不到20人的“小鲜肉”发展到208万人的“大块头”,随处可见的“红马甲”们,为这座城市烙下“志愿者之城”印记。这里,不仅有快速发展的深圳速度、科技创新的深圳高度,还有文明蔚然成风的深圳温度。
1989年,一条由19名爱心人士轮流接听的“为您服务”热线电话,成为“志愿者之城”的萌芽,年轻的来深“弄潮儿”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有了寻求帮助的途径。
“电话白天是深圳团市委权益部的办公电话,晚上就是我们的服务热线。”当时参与电话热线服务工作的巫景钦回忆说,一些企业员工遇到困难时无处申诉,由深圳团市委权益部牵头,巫景钦与其他18位青年组成了第一批志愿者队伍。
2011年,深圳举行的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带动大量社会力量加入志愿者队伍。大运会时成立并保留下来的志愿服务U站,此后成为深圳志愿服务的重要载体。
深圳积极发挥志愿服务在参与社会治理、推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值守治水U站、沿河巡查排污、监测水质预警……这是志愿者河长石兰涛的一天。在深圳,像石兰涛这样的志愿者河长有702名,在他们的引领下,参与治水工作的“河小二”志愿者超过10万名。
“深圳志愿服务已经不限于基础性的公共服务,‘志愿者之城’建设最终指向社会共识的凝聚,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广泛传播和普及。”共青团深圳市委书记方琳说。
从“吸附器”到“发动机” ——深圳厚植创新发展新优势
据新华社电 今年9月,一款全新的康复机器人上市,吸引了公众的目光。
“公司数十名研发人员经过3年集中攻关,成功推出这款专门针对中风偏瘫患者的下肢外骨骼康复训练机器人。”深圳市丞辉威世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谭高辉说。
记者看到,这款康复机器人外形像一条柔软轻便的裤子,当侦测到患者的运动意图时,机器人便通过智能程序辅助腿部进行运动,刺激病人“短路”的大脑神经重新搭建,逐步恢复腿部的行走功能。
成立于2017年的丞辉威世,是一家专注于下肢康复训练机器人领域的高科技企业,3年来公司已获授权及正在申请的核心专利超过170项。
在深圳,这样的高科技企业俯拾即是。
从“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到亦步亦趋的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无中生有”的源头创新,40年来,深圳在科研前沿领域迎头赶上,走出了一条由市场终端向上游产业链递进的逆向创新之路。
作为打印行业的“领头羊”,深圳映美控股有限公司生产的喷墨机,曾遇到喷头墨水干枯产生堵塞的技术难点。“为此,工程师从整个供墨、喷头、控制等全系统进行试验优化,通过上百次的试验最终克服了喷墨机经常堵头的缺陷。”映美云打印事业部负责人黄建运说。
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攻关,目前映美打印机已获得6项发明专利、多项实用新型专利,全系列产品一举拿下300万台的销售量。
过去40年,深圳从学习到创新,从跟跑到并跑、领跑,迅速崛起为全球重要的科技节点城市,但基础研究和源头创新不足,也一度成为制约“巨人”成长的“阿喀琉斯之踵”。
全球招才引智、设立诺奖实验室、建立大学城、打造大科学装置群……近年来,深圳不断补齐科技创新短板,从资源的聚集地、吸附器向创新的发动机、辐射源冲击,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作为新型科研机构,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已从最初的5人团队发展到今天的4000余人规模,从早期以集成技术为主,到今天布局人工智能、脑科学、合成生物学、材料学等前沿科学领域。
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樊建平说,该院逐渐打造出独具特色的科研、教育、产业、资本“四位一体”的“微创新体系”,在产业合作、科技服务、成果孵化等探索中不断释放出科研力量,目前已合作孵化企业近千家,专利申请总量达9152件,累计输出人才1.3万人。
与此同时,随着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深圳国家基因库、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等国家重点科研基础设施相继落户,深圳加速推进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等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建设。
目前,深圳已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3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2642家,成为全球高端科研资源的聚集地。
高端资源的聚集,进一步夯实自主创新能力。2019年,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达17459件,约占全国申请量的30%,已连续16年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
“从黑白摄像头到彩色摄像头,从模拟信号到数字信号,从普清摄像头到高清摄像头,现在我们正在步入第四个阶段——从2D摄像头到3D摄像头。”深圳奥比中光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源浩说,公司成立7年来,以3D结构光为起点,锻造从芯片、算法,到系统、框架、上层应用支持的全栈技术实力,挺进结构光、双目、面阵激光雷达等五大领域,进一步筑牢3D感知“护城河”。
目前,奥比中光已申请3D传感专利超800项,并且仍在以每两天一项的申请速度持续增长。
截至2019年底,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已有1.7万余家。“下一步,深圳要以科技源头突破引领产业突破,以产业突破厚植实体经济发展后劲,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在先行示范区建设中奠定强国之基。”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