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为什么是深圳|放眼全球 活力深圳担起重任

2020-10-15新闻8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发挥关键作用。”今年3月3日,由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科院、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指出,北京、上海、粤港澳科技创新中心和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合肥、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应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加强基础研究的能力建设。

深圳被委以重任,跻身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行列!

年轻的深圳,凭什么能够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担此重任?

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枝繁叶茂

“赛马式资助”“揭榜制奖励”“里程碑式资助”,建立以一流专家意见为主导的“主审制”项目遴选机制,人才评价不唯论文看实效……在深圳,一系列改革举措令科技创新“万类霜天竞自由”。

自2014年获批首个以城市为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制定了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总体规划和促进科技创新的地方性法规。2016年又集中推出促进科技创新、支持企业提升竞争力、促进人才优先发展、完善人才住房制度、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等五大政策,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政策体系的领先优势。

2019年7月印发的《深圳市科技计划管理改革方案》,推出22条举措。其中,对技术攻关重点项目、重大项目和高层次团队(项目)等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评审实施“主审制”,在人才评价方面积极推行“代表作”评价,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

作为我国首部覆盖科技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科技创新条例》也将于今年11月1日起实施。该条例作出不少鼓励和保护科技创新的制度设计,包括在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定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资金投入比例应不低于市级科技研发资金的30%,在深注册的科技企业可实施“同股不同权”等。

此外,深圳还借助银政企合作、科技保险、天使投资引导等支持方式,撬动银行、保险、证券、创投等资本要素投向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以普惠性政策激发全社会的创新积极性。

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激活各类创新要素,一个富氧的综合创新生态体系日臻完善。

锚定基础研究持续发力

9月15日,“鹏城云脑-2”入驻位于深圳南山西丽的鹏城实验室石壁龙园区,这台拥有超级AI算力的大科学装置计划年内上电测试。此前运行的“鹏城云脑-1”已帮助科研人员在人工智能领域做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源头创新被视为镶嵌在科研皇冠上的珍宝。近年来,深圳超前布局原创性基础研究重点方向,锚定基础研究持续发力。

为什么是深圳|放眼全球 活力深圳担起重任

鹏城实验室初步建设了“鹏城云脑”“鹏城靶场”“鹏城云网”“鹏城生态”等4大科学装置。深圳商报首席记者 王海荣 摄

2017年启动建设的广东省实验室是广东省委、省政府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做的准备。在已启动建设的10家广东省实验室中,由深圳举办或参与的有4家,包括鹏城实验室、深圳湾实验室、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

其中,鹏城实验室已设立网络通信、人工智能、网络空间安全、机器人、量子计算等5个研究中心、8个重点科研项目,形成了一支1800人左右的科研人员队伍,包括26位院士,初步建设了“鹏城云脑”“鹏城靶场”“鹏城云网”“鹏城生态”等4大科学装置。

据统计,深圳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达2642家。建成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

与此同时,在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方面,深圳也取得新突破。综合粒子设施研究院获批复成立,同步辐射光源、中能高重复频率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全力推进。脑解析与脑模拟设施、合成生物研究设施等首批装置土建工程项目主体施工提速。国家超算深圳中心二期、精准医学成像、材料基因组等第二批大科学装置正抓紧开展前期工作。

高校实现超常规创新发展

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电子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航空航天学院1112名学生集体进驻。而在3月25日,天津大学佐治亚理工深圳学院获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

高等院校是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力量。自1983年创建深圳大学,深圳已开办高校15所,包括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等,全日制在校生11.32万人,闯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圳速度”。

依托高校,深圳迅速集聚了一支高水平科研人员队伍,成为开展基础研究的生力军。目前全市高校全职两院院士超过30名,各类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超过500人。深圳高校还牵头建设4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9家诺奖实验室和5家重大基础研究机构。

市场活力助推科研成果0-1-N

“6个90%”是深圳这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外界熟知的创新密码: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机构、90%的科研投入和90%的专利产出均来自企业,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重大科技项目由龙头企业承担。

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推动创新要素集聚,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主要承载。深圳拥有300万商事主体,仅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就超过17000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在培育和发展新一代通信技术、互联网科技、智能制造、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千百亿级产业集群中,形成了“头部企业”全面领跑,新锐企业多点开花,中小企业雨后春笋的蓬勃发展局面。

今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亦成为考验深圳科技企业创新成色的重要战场。

在火眼实验室,华大基因不仅用最快速度研发出检测试验盒,还配备了全球最快速的基因测序仪;在雷神山医院,华为提供的技术方案将原始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出去,让医生远程查看病人的CT影像;大疆无人机装上热成像部件后,变身空中测温仪;迈瑞医疗作为我国医疗器械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国产医疗器械品牌支持国际抗疫。

为什么是深圳|放眼全球 活力深圳担起重任

华大基因火眼实验室

值得关注的是,深圳企业在奋力开拓市场的同时,研发投入同样大手笔。作为我国科技龙头企业代表的华为,2019年研发费用达1317亿元,占全年销售收入15.3%,近十年投入研发费用总计超过6000亿元。

成熟的市场机制,更有助于推动基础研究成果实现0-1-N的嬗变,这正是深圳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制胜法宝。

放眼全球对接创新资源

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桥头堡,地处南海之滨的深圳血脉里流淌着开放的基因,它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主要通道和进出口贸易的重要基地,在集聚全球创新资源方面拥有独特优势。

8月7日,位于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接壤处的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迎来新定位,将对接国际科研规则,建设5G通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标准规则示范区。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目前合作区深圳园区已落地以及正在引进的项目达到126个。

深圳市科创委表示,将进一步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建立城市与城市、城市与国外知名大学、城市与国际科研组织的科技合作机制。推动深港澳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加速推动深港澳科技人才交流互动。

率先建成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这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要使命。深圳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势必充分发挥其开放堡垒的特性,在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征程中再立新功。

深圳,开启新一轮引领科技创新加速跑

10月10日,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接受新华社《瞭望》杂志和央视财经频道《对话》栏目专访,在回应提问解读深圳创新密码时,王伟中介绍了深圳加快构建和完善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站在特区建立40周年的时间节点上,站在“双区”驱动、使命叠加的一个新起点上,深圳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双中心”为主线,明确提出“跻身自主创新的国家队”的主张,深圳凭什么?深圳靠什么?深圳有支持创新的最优体制机制。在专访中,王伟中和其他参访嘉宾谈到的几个故事让人印象深刻:在深圳,一个诺奖实验室起步扶持资金高达1亿元;在深圳,有规模高达50亿元即将扩容到100亿元的天使母基金,该基金资助的项目如果最后失败,基金承担损失额最高可达40%;深圳对高端、紧缺人才给予个人收入所得税15%的优惠等等。这几个案例是深圳支持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方面的最生动说明。正是由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深圳才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以最优创新环境凝聚最优创新资源。深圳有规模最大的创新主体。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17000家,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位。2019年,深圳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6277.98亿元,同比增长10.08%。深圳已累计建成基础研究机构12家、诺奖实验室11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46家,各类创新载体达2642家。深圳建成无线通信接入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华为)、肿瘤化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6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创新主体茁壮成长,创新载体不断增量扩容,成为深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强支撑。深圳有“双区”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战略中,深圳被赋予“核心引擎”的定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战略定位中,深圳被赋予“高质量发展高地”的使命。肩负这样的使命,深圳确立了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双中心”目标,就必须以更大的胆略进行制度创新,以更大的力量推进载体建设,以更高质量的发展为全国树立样板。有体制机制优势,有主体规模优势,有“双区”机遇优势,深圳开启的,是新一轮引领全国的科技创新加速跑。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