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在任帝位已经足足十年了。周王朝定都镐京,按理说,一朝京都应该是最为繁华之地,可目前阶段的的镐京,被犬戎攻进之后,成为了百姓们实在不敢向往的噩梦之地。黎民百姓被戎族之人进攻的战火打得四散而逃,曾经他们非常信任的帝王,也在犬戎人的刀下身首异处,周王朝自此败落。犬戎在周王朝京都烧杀抢掠,心满意足之后,带走了美女褒姒。犬戎离去,残阳如血,都城内外,烽烟滚滚,还在向外诉说着刚刚悲惨的经历。各路诸侯,并未如约而至,只有各路烽烟弥漫,让人感觉无比的孤立无援。
虽然京都遭受了如此劫难,劫难制造者已退场,那么,京都百姓的生活还是要过下去的。各路诸侯姗姗来迟,拥立废太子姬宜臼为王,姬宜臼在惶恐不安中登上王位,此时的镐京不如往日般繁华,昔日的欣欣向荣不复存在。此时的镐京,无法再承受犬戎的再一次进攻,所以周平王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迁都,定都洛邑,东周自此开始。
周平王承袭王位,但艰难的生涯才刚刚开始,此时的天子,实权散落,被各路诸侯压制,更叫他痛苦的是,他的后代也要共同承受这种痛苦。周王朝历史为何被就此被改写呢?难道只是因为犬戎攻入了镐京?自然不对,犬戎攻入都城只是辅助条件,接下来,我们共同来看。
周幽王作法自毙
周宣王退位之后,周幽王顺理成章成为新一任周王。周幽王很郁闷,父王为何没给他留下稳固疆土的物质财富,其实并不是人家不愿意留,而是实在没办法,腹背受敌的境况怎么会允许周宣王大力发展经济呢。虽然什么也没留下,但是骄傲的周幽王也不觉得有多大压力,他觉得自己能力非常强,完全可以把疆土治理得井井有条。天哪能处处随人愿,就在这个时候,这片土地爆发了一场大地震。
这一场地震声势浩大,破坏力极强,可周幽王似乎并没有任何的不安。他还在继续向外扩张,打仗,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简直就是幸福感爆棚的事情啊!不仅受到臣服,还得到了绝色美人,褒姒。褒姒的突然出现,给周幽王枯燥的生活带来红粉气息,周幽王自此沉沦。但是周幽王对于一件事情却非常头疼,就是美人儿似乎不怎么爱笑。为了让美人儿笑,他几乎绞尽脑汁,这时,虢石父为他献出荒唐一计,那就是烽火戏诸侯。周幽王欣然应允,终于,冷面美人儿笑了。有了第一次,当然会有更多次。为了让自己心仪的美女能够开口一笑,周幽王这下子可是动用了全部的智慧和国力。
而褒姒之后为周幽王一共生下了两个儿子,取名伯福。为此,周幽王废掉了原来的王后和太子,他的这一做法自然会引起朝堂中部分群臣的不满。原王后的父亲为了报复周幽王,立马当了串通犬戎的祸国内应,犬戎内部自此制定了严密的计划,准备突袭一举拿下镐京。
《吕氏春秋·慎行论第二·疑似》:与诸侯约:为高葆祷於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当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周平王无能为力
周幽王最终的归宿都是因为自己,而废太子则顺利登上王位,由于父亲的所作所为,导致他的王权也得到了众多因素的限制。周平王迁都,东周开始,但是周王朝腹背受敌的境况并未发生大的改善。由于都城东迁,导致周王朝丢失领地,秦国也逐渐在这片土地上萌发了强大的种子。周王朝怎么都想不到,就是这片被遗弃的土地,让秦国逐渐强大,最终也使周王朝臣服,自然,这是后事了。
周平王东迁之后,给各路诸侯大分土地,大大减少了自己管辖的土地。没了土地,也就没了经济来源,周平王葬礼之时,还需借助鲁国力量为其赞助费用和物品,不仅让人感叹昔日强盛的周朝,居然因为一个女子而落得如此下场。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周王朝历史改写
周王朝的天子向来高傲,不会一味索求私财,但是由于之后捉襟见肘的经济条件。周王室只能继续求助鲁国,从而使出行不受影响,这时候周王朝已经快成了伸手要饭的乞丐了,姿态自然也是低的不能再低了。
但鲁桓公也是不讲情面,大手一挥拒绝得干脆,这种直接拒绝天子的行为,试问哪朝天子能忍。可当时的周襄王却只能打碎牙咽肚里,能忍一天就是一天。天子权力被逐渐削弱,各路诸侯纷纷雄起,他们群起突破周王朝礼制,最典型的就是对列鼎制度的突破。周王朝将鼎作为权力的代表,不同等级之人所用鼎的数量皆不相同。
而在这一期间,楚庄王已经带领实力雄厚的国家问鼎中原,这一举动也就已经表达出了对周王朝的不屑一顾以及想取而代之的野心。想取代周王朝的各路势力比比皆是,周王朝的历史也最终被改写,他们的天子最终也只成为了一个没有权力的代号。
《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总结
综上所述,犬戎攻入镐京,不仅得到了美女褒姒,还将周朝天子权力削弱,使周王朝的历史被改写。西周到东周的演变,俨然就是权力的削弱过程。这不仅是主动权的丧失,还是更多挑战的预示,这大概也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蝴蝶效应吧,一件小事引发了一连串的变化,最终使得整个春秋格局天翻地覆。
参考资料:
《史记》《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