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诸葛亮”与“张良”相比谁更强些?

2020-07-21新闻4

历史上张良和诸葛亮都是旷世奇才,张良辅佐刘邦成就统一大业,诸葛亮助刘备实现三国鼎立,各为其主忠心效力。如果两人同出一朝代,真难分高低,但是本人一直偏爱张良,搜到了一段对二人比较好的分析,

先来看看少年时的张良。

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张良先人是韩国人,其祖父张开地是韩厘侯、韩威侯、韩襄王时期的相国,其父张平是韩厘王、韩桓惠王时期的相国。当秦灭韩之后,他遣散三百家僮,弟亡不葬,散尽家财来收买刺客,为韩报仇。他寻找到了一位大力士,给他特意制造了一个重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锤。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巡游东方,张良和这个大力士暗中埋伏,在博浪沙袭击秦始皇,可惜误中副車。

这段记载至少说明了三点:

(一)张良年少时在面对国破家亡之时没有苟且偷生,而是主动地去面对。我们可以说,张良面对困难的态度是积极的。

(二)他散尽家财收买刺客,弟死不葬。说明他胆略过人,处理事情十分果断。

(三)他计划的刺杀行动若不是运气欠佳几乎成功。由此可见,张良在这时已经显示出了运筹之功。

而少年时的诸葛亮又如何呢?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硃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於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根据这段记载,笔者认为:

(一)诸葛亮年少时也遭遇了一些变故,而他面对困难的态度是消极的。本性属于随遇而安的那种类型。

(二)他平时喜欢自我炫耀,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笔者感觉诸葛亮的书生气颇重,有夸夸其谈的嫌疑,与马服子赵括倒有几分近似。

根据以上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作为未来的军事谋略家,少年时的诸葛亮相比于张良在性格上已处于劣势。他缺乏子房的果敢,略显优柔寡断。

正所谓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再后来:

亮性长於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云。(《三国志·诸葛亮传》)

诸葛亮善于奇思妙想。喜欢运用小聪明搞一些小的发明创造。但一位统领三军,抑或是运筹之人如果经常沉迷于这些琐碎的小玩意是不是稍微有点玩物丧志的感觉?

我们从《隆中对》中也可以感觉到诸葛亮随遇而安的性格。看看诸葛亮是怎么说的,他讲到,“曹操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只有得到荆州、益州之后,先发展内政,等以后有机会在说。感觉就像是走一步看一步,而最终的成就也不过是三足鼎立而已。至于能不能成霸业还要靠撞大运。

诸葛亮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一开始他为刘备谋划的就是要三分天下。这是由诸葛亮消极面对人生的性格所决定的。

而在楚汉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刘邦也想西行回国。此时的形势已经比刘备三足鼎立要强多了。然而,张良建议刘邦说:“汉国已经有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楚军兵疲粮尽,这是上天灭亡楚国的绝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应当趁此机会径直夺取楚地。如今放走项羽不攻,这就叫‘养虎自遣患’!”刘邦听从了他们的建议。经过垓下之战,全歼楚军,结束了楚汉战争,取得了争天下的最终。

张良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从一开始他为刘邦谋划的就是要君临天下,而不是偏安一方。这是由张良积极面对人生的性格所决定的。

有见及此,张良的性格相对积极,勇挑重担,处事果敢。对于形势判断准确,不在乎一时的得失。诸葛亮的性格相对消极,遇事喜欢选择逃避,处事过于谨慎,比较瞻前顾后。

张良与诸葛亮都是我国历史杰出的军事谋略家。前者辅佐刘邦成就了两汉四百多年的霸业,后者帮助刘备成为鼎之一足,两人的智商都是超乎常人,所以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就看性格了。二人的性格如此。孰胜孰败其实早已见分晓!】

很多人对诸葛亮都仅限于在《三国演义》里,虽然形象深入民心,但小说故事中难免会将其过分神化,且孔明此生太悲情,至刘备临终托付后的过往,不忍不愿再看再知第二遍因此从“得以善终”的角度去比较的话,亦是张良更胜一筹。

观张良羽扇纶巾,气定神闲,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惊艳于张良的潇洒,在潇洒中得胜,又在得胜后潇洒隐世,张良助汉,总散发弥漫着一份局外人的淡定,旁观却不冷对,彷如天降大任,天下大定即是功成身退时。这样不恋名利淡泊随性的子房,怎能不喜欢?一切成败得失,他早已风淡云清,付诸后世的谈笑之间。

所以我喜欢张良,喜欢这个用尽所有溢美之词都不为过的张良。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