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提出,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流通是放得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的领域之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流通的作用日益显现,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地位不断增强。流通是实现经济循环不可或缺的环节,是社会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十四五”期间流通体系的主题是现代化,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以流通升级带动消费和制造业的全面升级,实现流通从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向融合生产与消费并创造价值的产业转变,从在国民经济中地位和功能的提升到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和功能的提升,为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流通主体:从“小散弱”向“大专广新”转变
企业是现代流通体系的主体,我国流通主体众多,是吸纳就业的容器,但是小、散、弱特征明显。提高流通企业的竞争力,筑牢现代流通体系的微观基础。一是要做大。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批发零售企业、物流企业、餐饮企业、供应链服务企业、平台企业,引领现代流通体系的发展。二是要做专。鼓励企业功能集约化和综合化,从单一的贸易功能向集采购、配送、贸易、信息、金融等服务功能拓展,提升对终端需求的反应速度以及对供应链的把控能力,提升深度分工的专业化水平。三是要做广。培育“走出去”流通企业,支持建设境外营销网络、海外仓储物流网络,支付网络,构建“中国渠道”,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强化全球资源配置,推动国内外市场联动融合发展。加大利用外资力度,引进外商流通企业。四是要做新。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提升企业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服务能力。强化金融要素对流通企业的赋能,提供更多直达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
流通载体:构建立体多元的设施网络
加强现代流通体系的载体建设,补齐流通设施短板,构建大型、中型、小型、微型的流通设施体系,把新型流通设施建设作为主要的着力点。一是加强大型骨干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形成立体化的交通运输网络,完善航空、铁路、公路、港口、水道等交通设施,构建多元化、无缝连接的物流大通道。二是加强区域性流通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物流设施、区域分拨中心、批发市场、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交易网络的建设,增强流通设施的区域辐射力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城市流通设施建设。加强低温仓储和运输等冷链设施系统、食品安全检测和追溯体系建设。建设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减低流通成本。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小微型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推动社区电子冷藏设施,移动生鲜农产品提货柜等末端配送设施建设。四是推进新型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流通变革,提高流通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
流通渠道:推进“四个一体化”
构建现代流通渠道,完善流通节点,打通双循环堵点,实现区域流通一体化、城乡流通一体化、线上线下流通一体化、国内外流通一体化。一是构建区域流通渠道。探索区域流通设施共建共享、区域流通分工协作、区域流通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实现商品和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打造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一批流通区域增长极。二是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加强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拓宽农产品进城渠道,发展农产品收购、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功能一体化的流通模式。鼓励大型流通企业下沉农村市场,打通工业品下乡渠道。三是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作用,发展数字经济,使流通切实成为引导生产、促进消费的强大引擎。四是推动国内外渠道有效衔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依托中欧班列,推动国内流通渠道向外延伸。支持境外营销、仓储物流和支付结算系统建设,加速企业全球布局。打造内外贸结合的国际性的展会平台。流通标准接轨国际,减少出口转内销的渠道梗阻。打造全球供应链体系,增强我国在全球流通渠道的主导权。
流通模式:以创新为驱动重构流通价值
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在消费升级的推动下,流通体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流通价值与作用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流通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与消费的桥梁,而要成为融合生产与消费、创造需求的产业,创新发展成为实现流通价值的关键。一是鼓励流通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流通业态和流通模式,加速产业之间的相互渗透,支持零售业与文化、教育、医疗等其他服务业相互融合,与加工、通信等制造业协同发展,更加全面、精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二是促进流通服务向生产、生活领域延伸和拓展。促进生活服务业便利化、在线化发展,发展多样化的共享服务模式,鼓励共享服务向多方面延伸。拓展多领域的个性化服务,消费者直达制造商,生产与消费者之间直接触达和交互,满足消费者定制化的需求。三是鼓励发展智慧流通。发展智慧物流、智慧商店、智慧供应链、智慧商圈等。提升物流自动化水平,发展无人仓库、分拣机器人,全自动分拣、仓储、运输和配送。发展无人超市、无人餐厅、智能家居商店等,丰富消费体验,满足消费复合需求。
流通治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流通治理现代化。一是明晰政府的功能定位,持续推进流通领域“放管服”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政策和标准体系,制订发展规划,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二是推动流通立法进程。着力推动流通基本法出台,解决流通上位法缺失问题。建立健全流通各行业、各领域的法律法规,填补法律监管的空白和不足,尤其是要解决新兴领域监管缺位的问题。三是推动信用治理体系建设。构建流通领域征信、评信、用信的相关制度,建立诚信监管机制,以德治理与依法治理相辅相成。四是推进流通标准化进程。提高物流标准化程度,推进商业、餐饮、住宿等经营和服务方式标准化建设,加强与世界标准的接轨。五是建立流通统计制度,明确流通的边界,统一流通统计口径,建立一套覆盖全面的统计指标体系,充分反映流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益等。
来源:经济参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