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缅怀:禹州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朱清山

2020-10-14新闻14

10月12日上午,河南省唯一的身兼传统医药和民俗两类非遗项目的省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朱清山先生追思会在其家中举行。禹州市社会各界200余人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参加追思会,悼念这个为传统中医药文化做出突出贡献的中药巨匠。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河南省医药质量协会,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许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禹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禹州市医药管理局、禹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40多家单位祭悼并敬献了花圈或花篮。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许昌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专门致发了唁电。

缅怀:禹州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朱清山

朱清山自14岁起当中药学徒,辛勤耕耘在中医药文化领域70余载,不仅是禹州药会近现代发展各个历史阶段的见证者、经历者,被誉为禹州药会的“活字典”,而且在长期的实践中,掌握了中药材真伪辨识、中药加工炮制的独门绝技,在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药市习俗(禹州药会)”和省级非遗项目“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方面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

朱家世代经营中药材生意,朱清山的祖父朱瑞昌于1900年在隆泰中药行当学徒,后创办大中药栈。他的父亲朱传义继承了家中的药材生意,并创办了三合永药栈。14岁的时候,朱清山就到位于禹州三官庙街的元丰祥药栈里做学徒,后又做柜员。多年的刻苦学习和禹州得天独厚的中医药资源,让朱清山练就了一身绝技:眼观其色,嘴尝其味,鼻闻其香,一掂量便能讲出药材的产地、成色以及炮制后的药效。时间久了,朱清山甚至用脚踢一踢装药的麻袋,就能根据药材发出的声音判断出干湿程度,丝毫不差。

缅怀:禹州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朱清山

朱清山先生携徒弟进行技艺展示

禹州地处伏牛山脉与豫东平原过渡带,气候、地形、土壤都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自古以来,禹州出产的中药材有1000多种,道地药材有36种。其中,药典有记载的道地产区药材25种,药典有记载的带“禹”字头的道地药材有11种。久负盛名的野生药材有百余种,禹南星、禹附子、全虫等,早被载入《本草纲目》。“药王”孙思邈在这里悬壶济世多年,民间自古就有“医不见药王不妙”之说,再加上禹州精良的中药材炮制技艺、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因此“禹州药会”名扬天下、千年不衰。

朱清山对于这些不仅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更是一生践行“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中华传统制药理念,传承保护禹州以“遵古炮制、加工精良”而著称于世的独特中药材炮制理论和加工技艺,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成功恢复了九蒸九晒熟地黄等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他的绝技“百刀槟榔”在每一届禹州中药材交易会都会被邀请展演,一个大如枣、硬如石的槟榔,在朱清山的刀下转瞬间变成100多片薄如蝉翼的槟榔切片,这些切片形如飘羽,放在手心轻轻一吹就会随风飘落。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把槟榔切成薄片并非只是追求“形式”,而是切切实实的“内容”需要——切片后能把药材的有效成分煎出来,降低其毒副作用,增加药效。《中药巨匠——朱清山》一书中这样评价道:华夏药都的中药文化哺育了一位出类拔萃的中药文化药市习俗践行者、传播者,哺育了一位具有工匠精神的老药工,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他把事情干成了事业,炮制百草成良药,拥有切制“半夏没有边,槟榔飞上天”的绝技,成功恢复禹州失传五十多年的九蒸九晒名贵中药。

缅怀:禹州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朱清山

禹州中药加工炮制技艺的代表性产品——六大九蒸货

在国家、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的帮助扶持下,补助40余万元建成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习馆,为中药炮制技艺的传承、授业、经营提供了一个更加规范、专业的环境。在这里,朱清山不仅将自己的绝学传授给儿孙,还在文化主管部门的引导支持下,打破行业传统,在全国范围内先后择优收徒100余名,手把手教授他们传统中医药文化和中药加工炮制技艺;他还先后到河南中医药大学,大连医药大学等多所院校讲学,积极培养中医药文化后继人才。近年来,虽年逾九旬,依然积极参加国家、省、市、县文化主管部门和非遗保护部门组织的各种展示、展演、宣传活动,坚守、活跃在弘扬传播中医药文化第一线。

缅怀:禹州传统中医药文化的守护者——朱清山

朱清山先生在禹州传统中药炮制技艺传习馆

为观众讲解

朱清山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传承了“医不见药王不妙,药不过禹州不香”这一流传数千的民间习俗,默默地守护着、传承着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传播着禹州药会这一千年习俗。在他的言传身教、淳淳教诲下,朱有洲、朱改莲、朱有国、逯安心、刘晓锋、朱彦峰等禹州中药界的后起之秀,继承其精神,必将扛起禹州中医药文化大旗,做到传统医药文化薪火相传、聚力向前。

来源:禹州非遗

(编辑:赵宁雨)

#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