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增溶作用具有什么特征

2020-10-14知识10

影响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CMC)的因素有那些? 1、表面活性结构的影响1)疏水基相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比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大,大约两个数量级2)同系物中,疏水链长增加,cmc下降3)碳氟链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团浓度显著低4)表面活性剂化学结构的影响a:疏水基有分枝,cmc上升b:亲水基位于疏水链中,cmc上升c:疏水链上带有其它极性不饱和的基团,cmc上升5)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在疏水基相同时,反离子变换影响较小,但若反离子由一价变为二价,则表面性剂的cmc下降约一个数量级6)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链越长,cmc越大2、添加剂的影响1)无机盐使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显著降低对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cmc影响不如对离子型表面活性剂明显,电解质浓度较高时才产生可觉察效应2)极性有机物a:中等长度或更长的极性有机物,可显著降低表面活性剂的cmcb:低分子量的强极性有机物(如尿素),可破坏水结构,使胶团不易生成,cmc上升c:低分子量醇兼有两类的作用(少量降低cmc,大量加入升高cmc)3、温度的影响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受温度影响较小;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温度上升cmc下降。

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增溶作用具有什么特征

临界胶束浓度CMC与HLB、浊点、克拉夫脱点之间有什么关联 CMC与HLB的关系:凡亲水性强的分子具有较高的HLB值.对于同系的表面活性剂,亲油基链的CH2基增加,CMC值的下降.因此,CMC越小,HLB值越大.CMC与浊点的关系:表面活性剂的增溶作用在临近相分离的温度(即浊点)时达到最佳化.研究非极性油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水溶中的增溶作用表明,当浓度超过临界胶束浓度后,增溶作用与表面活性剂浓度成线性增长,并在临近相分离的温度时,再急剧上升.CMC与克拉夫托点的关系:表面活性剂在水中的溶解度可定义为与表面活性剂晶体相平衡时,溶解分子的浓度.溶解度通常随温度上升而增大,但是对于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随着温度上升达某一值时,其溶解度会急剧增大,出现这种突变时的温度称为克拉夫脱点(Tt).在此温度下,溶解度达到CMC,溶解度的急增是由于形成胶束之故.

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增溶作用具有什么特征

溶液表面张力和溶液浓度有什么关系 吸附量与表面张力和溶液的浓度成正比。CMC之前:表面活性剂溶液随溶液浓度增加表面张力减小,吸附力增加。CMC之后:吸附量表面张力都不在变化CMC:临街胶束浓度,表面张力不再变化的点,此时表面吸附饱和,内部开始形成胶束。水溶液的表面张力与浓度的关系归结为三种类型。第一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物质浓度的增加而略微上升,且近于直线。此类物质为无机盐及其多羟基有机物,如:NaCl、NaOH、蔗糖、甘油醇等水溶液是属于这一类型。第二类:水溶液的表面张力随物质浓度增加而逐渐降低。当浓度稀时,下降比较快;浓度高时,下降比较慢。属于此类物质的有:醇类、酸类、酮类、醛类、酯类溶剂等大部分极性有机物。第三类:在物质浓度很低时,水溶液的表面张力就随物质浓度增加而急剧下降,表面张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后,溶液浓度在增加。溶液的表面张力下降缓慢或基本不变e79fa5e98193e59b9ee7ad9431333433616137。此类物质主要为长链极性有机物。如:非离子和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扩展资料影响溶液表面张力的因素:1、温度,温度越高表而张力系数越小。2、在液体中加入杂质可显著改变表而张力系数.在实践中,液体自发收缩成球状的现象有时对工农业生产是不利的。例如,。

表面张力与临界胶束浓度有什么关系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增溶作用具有什么特征

能用最大起泡法测表面张力的数据判断临界胶束浓度值吗 可以。表面张力测定法适合于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测定,无机离子的存在也不影响测定结果。

表面活性剂溶液在临界胶束浓度哪些性质会发生变化 第一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增加,其结构会从单分子转变为球状、棒状和层状胶束.通常认为形成球形胶束时的浓度为第一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concentration,CMC),球形胶束转变为棒状胶束时的浓度为第二临界胶束浓度.在达到第一CMC的狭窄范围内,表面活性剂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都会发生变化,如表面张力、密度、折射率、粘度、渗透压和光散射强度等

什么是胶束? 胶束是2113指表面活性剂溶于水中,当其浓度较5261低时呈单4102分子分散或被吸附在溶液的表面1653上而降低表面张力。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增加至溶液表面已经饱和而不能再吸附时,表面活性剂的分子即开始转入溶液内部,由于表面活性剂分子的疏水部分与水的亲和力较小,而亲水部分之间的吸引力较大。当达到一定浓度时,许多表面活性剂分子(一般50~150个)的疏水部分便相互吸引,缔合在一起,形成缔合体,这种缔合体称为胶团或胶束,胶团有各种形状,如球形,层状,棒状。扩展资料在水溶液中,分子的亲水基向外伸向水相,疏水基则以范德华力紧密排列;而在有机溶液中,则是疏水基向外伸向有机相,亲水基相互吸引紧密排列在内部。形状可分为球状、腊肠状或层状。浓度为1%~2%时,胶束较小,呈球状,大小约2~10nm,大致由50~150个分子聚集而成;浓度增大时,胶束逐渐呈腊肠状、层状,大小约100~300nm。胶束结构使混合体系成为稳定的两相分散体系。表面活性剂分子的亲脂尾端聚于胶束内部,避免与极性的水分子接触;分子的极性亲水头端则露于外部,与极性的水分子发生作用,并对胶束内部的憎水基团产生保护作用。形成胶束的化合物一般为两亲分子,因此一般胶束除可溶于水。

临界胶束浓度。。。 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源于其分子的两亲结构,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

何谓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大小与胶束形状有何关系? 由于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许多物理化学性质随着胶束的形成而发生突变,如在乳液聚合、石油开采、去污、消除电影胶片的斑点及生理过程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增溶作用,且增溶作用的。

什么是表面活性剂的临界胶束浓度,增溶作用具有什么特征 临界胶束浓度表面活性剂分子在溶剂中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即为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表面活性剂的表面活性源于其分子的两亲结构,亲水基团使分子有进入水中的趋势,而憎水基团则竭力阻止其在水中溶解而从水的内部向外迁移,有逃逸水相的倾向。这两种倾向平衡的结果使表面活性剂在水表富集,亲水基伸向水中,憎水基伸向空气,其结果是水表面好像被一层非极性的碳氢链所覆盖,从而导致水的表面张力下降。表面活性剂在界面富集吸附一般的单分子层,当表面吸附达到饱和时,表面活性剂分子不能在表面继续富集,而憎水基的疏水作用仍竭力促使基分子逃离水环境,于是表面活性剂分子则在溶液内部自聚,即疏水基聚集在一起形成内核,亲水基朝外与水接触形成外壳,组成最简单的胶团。而开始形成胶团时的表面活性剂的浓度称之为临界胶束浓度,简称cmc。当溶液达到临界胶束浓度时,溶液的表面张力降至最低值,此时再提高表面活性剂浓度,溶液表面张力不再降低而是大量形成胶团,此时溶液的表面张力就是该表面活性剂能达到的最小表面张力,用cmc表示。表面活性剂分子浓度增加,其结构会从单分子转变为球状、棒状和层状胶束.通常认为形成球形胶束。

#疏水作用#cmc#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张力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