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脉,是扶贫战线上的一支重要力量。近年来,红色革命老区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围绕精准扶贫,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撬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借力央行扶贫再贷政策,依托扶贫小额信贷,以金融“活水”“贷”动老区人民摘穷帽、拔穷根,释放出金融扶贫的巨大效能。
授渔:增强革命老区“造血”功能
一时脱贫易,永久摘帽难。让群众彻底摆脱贫困,关键还要靠产业。有了产业,就有了“造血”功能。作为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强力引擎,“金融扶贫”成为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的重要路径。
走进仪陇县新政镇高堂沟村,入眼所见,田间地头处处是郁郁葱葱的桑树,村民正忙着采摘桑叶。蚕房里,一条条白白胖胖的蚕宝宝在桑叶上来回蠕动,啃食桑叶的沙沙声不绝于耳。“去年包桑园120余亩,养蚕约240张,产茧约9.6吨,实现毛收入约38万元。”该村4社村民伏自军高兴地说,除去一年开支22万元,年净利润达16万余元。
自从村里建起有机蚕桑产业园,村民们就有了活路,有了稳定的收入。“最高峰时一天有六七十人在产业园务工,全村200余名劳动力,一年四季都有活儿干。”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魏荣说。
2018年3月,本地外出创业成功人士伏自元为回报家乡、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创办成立了四川语山农业开发有限公司。2019年初,仪陇县农商银行向该公司提供2000万金融贷款。“借助这2000万资金,公司完善了产业园基础设施,修建蚕房茧站,扩大了基地规模。”魏荣告介绍,金融贷款资金帮助公司完成了稳健起步。
截至目前,该产业园覆盖当地7个贫困村2277户,其中贫困户342户。已完成标准化栽植良种桑树嫁接苗8000余亩,新建蚕房3.15万余平方米,小蚕共育室800余平方米,蚕茧收储加工中心3000余平方米。采取“公司 合作社 基地 农户”模式,签约专合社13家,培育返租户220户,每年可增加季节性就业岗位约3000人次。群众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模式,可实现户均年增收5300元以上。
以同样的方式,仪陇县农商银行实施人行扶贫再贷款政策,向四川三溪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发放贷款800万元,支持该产业园建设发展,并签订合作协议,要求企业必须带动周边贫困户增收致富以享受扶贫再贷款的优惠政策。
位于该县立山镇的三溪农业坚持“公司 农户”模式,与6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了肉牛托养协议和高粱种植及收购协议,与32户贫困户签订了无固定长期务工合同,实现了农户和企业“双赢”目标。
在脱贫攻坚战进程中,仪陇县借力金融扶贫政策,积极培养农业产业园建设,以产业园带动贫困户发展,先后开发了“龙头企业 银行 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户”等多种金融服务模式,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大幅提高了贫困农户创收增收能力。
撬动:金融激活产业链能量
“今年3月份,公司从仪陇农商银行获得了200万元的信用贷款;6月份又通过抵押滴管设施,再次获得了300万元的贷款。”9月25日,在仪陇县赛金镇潮水坝村,海升集团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财务部经理王斌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两笔贷款极大缓解了产业发展遭遇的资金瓶颈。
站在海升集团现代柑橘产业园的观景平台上,举目眺望,成片柑橘树整齐划一,累累果实挂满枝头,一片生机盎然。2016年9月,仪陇县与陕西海升集团正式签约,成立仪陇海越农业有限公司,确定率先在潮水坝村建设高标准柑橘产业示范园,2017年正式开始种植柑橘树苗。
如今,海升集团高标准柑橘产业在该县种植面积达2.05万亩,覆盖3个乡镇33个村,日均用工600余人次。得益于海升集团“公司 基地 农户”的利益链接机制,村民通过“流转土地、园区务工、入股分红、返租倒包、销售产品”实现了增收致富,人均年收入超过5000元。
“今明两年,公司还有2000万的运营费用缺口,主要用于支付村民务工工资、土地流转租金及农药肥料等农资费用。”谈及公司的运营,王斌坦言,“目前,正在积极与仪陇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对接,希望下半年再争取到500万贷款资金,确保公司今年的正常运行。”
据王斌介绍,在仪陇县种植的首批6261亩柑橘树苗将在2022年进入丰产期,只要度过这两年的资金瓶颈期,届时柑橘亩产可达3吨,带来的资金回笼便可以带动二期、三期,包括后期的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发展,确保公司整个运营,从而带动老百姓持续增收致富。
如何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仪陇县始终把金融扶贫作为“贷”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杠杆,借力央行扶贫再贷款政策,携手人民银行仪陇支行,组织辖内涉农金融机构,推出“再贷款 ‘政担银企户’五方联动”信贷投放模式,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即政府产业牵头、资金搭桥,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进行信贷引导,县农担公司为农业企业提供保证担保,银行为农业企业提供贷款资金,农业企业与农户签订帮扶协议,明确农户责权利。
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该县产业扶贫贷款余额9.18亿元,较年初增长3595万元,增幅4.1%。运用央行扶贫再贷款支持金融扶贫带动贷款余额5.52亿元,直接带动贫困户数1138户。
“贷”动:自我发展点亮农民“小康梦”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农民,只有提高农民的自我发展能力,才能实现可持续的脱贫和发展。因此,在努力支持产业发展的同时,仪陇县鼓励贫困户自力更生、自主发展,奔向小康。
贫困户自主发展需要资金,从哪里来?该县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持续实施“扶贫再贷款 个人精准扶贫贷款”到村到户等信贷模式,把建档立卡贫困户作为重点服务对象,建立小额信贷支农机制,着力破解贫困户发展产业缺资金问题。
在该县复兴镇千丘田村,年近6旬的村民龚自友每天都做着“必修课”:巡视猪圈、喂猪、打扫圈舍卫生……圈舍里,小猪皮毛光亮,大猪膘肥体壮。龚自友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如果没有金融扶贫政策,我的养殖业哪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说起小额信贷,龚自友感同身受。2016年底,他从村委会了解到可以申请小额信贷发展种养业,这让一直缺资金的他看到了希望。在村干部的帮助下,龚自友向当地惠民村镇银行申请了4万元贷款。
“以前老百姓贷款很难,不是要人担保,就是需要房屋什么的作抵押。”龚自友感慨地说,多亏了金融扶贫政策,帮助他发展起种养业。今年,他家养了10余头猪,还种植了蔬菜,饲养了鸡鸭,日子越过越滋润。
为充分发挥金融对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解决产业发展资金缺乏等问题,该县出台《仪陇县扶贫小额信贷实施办法(试行)》,授权4家金融机构,用扶贫小额贷款满足贫困人口在生产、创业等方面的融资需求,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并持续稳定增收。
“涉农金融机构推出‘惠农贷’‘金惠贷’‘惠农易贷’等产品20余种,向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额度2万元至5万元不等的‘无担保、无抵押、基准利率’小额贷款。”中国人民银行仪陇支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县财政初设200万元小额信贷风险基金,银行按1∶15的比例发放贷款,政府承担60%的风险损失。同时,按每户贫困户1000元的标准,设立村级风险互助金,用于优先偿还小额信贷本息,有效提高了银行支农的积极性。
在维护银行权益的同时,该县对扶贫小额信贷一律予以贴息,贷款利率高于5%的给予5%的贴息,利率低于5%的给予全额贴息,充分激发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该县累计放贷15875笔,共计56874.8万元,累计贴息3634.4万元;现贷款余额降至1737笔,共计5974.8万元。
同时,该县还对全县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评级授信,适当简化贷款发放流程,合理确定贷款额度和期限,切实让贫困户“贷得到、用得好、还得上、逐步富”。截至8月底,全县已建立农户信用档案13.8万户,评定信用户2.53万户、信用村60个、信用镇8个,信用档案农户获得信贷支持23.5万户,金额共计达82.2亿元。(张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