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2020-10-14新闻12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春之韵——罗霄山脉的大峡谷方院新摄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冬之舞——白鹤天堂的鄱阳湖王小龙摄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蓝先华跋山涉水去护林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杜天文踏着泥泞去巡湖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杨庚金愉快地给小游客牵马

江西:山青水绿日子红

钟世展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

核心阅读

守护好青山和绿水,守望到美好与富足。这四位守山护水,依靠生态种养、生态旅游而脱贫奔小康的人物,就是生动典型的例证。

罗霄山脉下的生态护林员蓝先华,不但自己巡山,而且带队造林,家里还搞了生态种植,去年收入五六万元。他感慨“以前是山困人,现在是山养人嘞!”;鄱阳湖边的护鸟员杜天文,尽管今夏家里农田遭了洪灾,但是护鸟员的工资保障了他家的基本生活。他坦陈“当初巡湖是为了生计,而今巡湖是因为热爱哩!”;国家4A级景区梅岭狮子峰内的杨庚金,牵着两匹马甩掉了“穷帽子”。如今一家三代其乐融融的幸福,是他以前做梦都不敢想的。他笑言“这碗生态旅游饭,可以吃得长久哦!”;赣南寻乌上甲村的钟世展,在生态修复的废弃矿山上养蜂种果,一年收入超十万元。为了呵护家乡失而复得的好生态,他还报名当了护林员。他感叹“绿水青山,真正是金山银山啊!”。

守护青山,抱得金山

画外音:

我叫蓝先华,是遂川县五斗江乡庄坑口村人,今年45岁。我家有7口人,2014年被评为贫困户,两位老人年纪大了,没法劳动;我老婆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干不了重活;三个孩子还小,都在上学,老二和老三还查出先天性心脏病,家里就靠我和老婆打点零工维持,那时年收入不到1万元。2016年,我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每年有1万元收入。后来,我组织了一个以贫困户为主的团队,承包了林场的造林抚育工作,还种了黄桃,收入大大增加,当年就脱了贫。以前是山困人,现在是山养人嘞!

在苍郁的群山间,闪烁着一个绿色的身影。每天早晨,他骑上摩托车,向着山路轰鸣。顺着溪流冲出的沟壑,他徒步扎入大山深处,耳畔只余风声、水声、鸟啾虫鸣声。当他带着满身的汗水回家,脱掉那件标志着身份的绿色马甲,已是夕阳在山,暮鸟归巢。

他是护林员蓝先华。蓝先华不善言辞,眼神却笃定而沉毅。几亩薄田,一些搬砖、挑货、做零工的活计,曾是他全部收入的来源。两个孩子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几乎要将他的家庭击垮。2014年,一张“贫困户”的认定表,贴到了他家门前。

走出家门,抬眼便能望见四周的青山。他打小便在这山里成长,摘野果、饮山泉。“在这山里,我就是一张活地图。”他不无骄傲地说。然而,这山,也确实成为他贫穷的根源。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从家里到遂川县城,车程要一个半小时。连绵的群山,阻碍着罗霄山脉下人们追寻富裕的步伐。

他从来不敢想象,竟是这再熟悉不过的青翠山峦,让他终于摆脱了贫困户的帽子。那是在2016年,一封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选聘生态护林员的通知,来到了村里。蓝先华报名后,通过层层选拔,最终当上了生态护林员。

他的生命,从此与4300亩森林紧紧连在了一起。

一条长约9公里的羊肠小道,穿行在群山之间。路的两侧,是蓝先华需要巡护的山林。从家里出发,水泥路变成了砂石路,砂石路变成了泥巴路。他不得不停下摩托车,背起背包,拿上长柴刀,蹚溪越涧,向着青山腹地走去。

他需要提防任何对这片大山和山中的生灵图谋不轨者。他要制止侵占山林滥砍滥伐、私自采砂采石、盗猎野生动物、损毁古树名木的行为……身着绿马甲的他,是保护群山不受破坏的第一道屏障。

“若是有人在这山里盗伐了树木,那么留下的痕迹一定逃不过我的眼睛。”蓝先华锐利的双眼,扫视着莽莽山林。铺满落叶的山路上,他的步伐并不快,却持续不停。从早上9点到下午三四点,他每天要在山里巡查六七个小时。线路上的最高峰,是与井冈山交界处的严岭嶂,海拔有1488米。

一台带GPS的工作手机,记录着他的移动轨迹。除此之外,山里全无通讯信号。这个匆匆赶山的护林人,每日就在青山碧水间叩问着岁月的年轮。

护林员的收入,是每年固定的1万元,并不算多。但随着国家对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大,蓝先华在其中找到了更多创收的途径:通过与龙泉林场五斗江分场联系,他组建起一个以贫困户为主的团队,接下了对两千多亩林场进行造林抚育的工作。

这个12人的团队,已经固定运转了4年之久。平日里,他们对林场所植树木进行保护、芟杂。到了冬春季,则开展造林工作。每逢上工的日子,早晨7点半大伙儿便出发,分散在各个山头,工作十多个小时。下工回来,蓝先华还得骑上摩托车,在夜色中完成当天的巡山任务。

造防火线、炼山、挖坑、下肥、种苗、回填……每一道工序,都由蓝先华和同事们一锄一铲完成。2019年,他们成功造林267亩。从林场拿到报酬后的蓝先华,给大伙儿算了个明白账:每位参与者每天的工资,是147.8元,他自己和大家拿一样的工钱。“大家信任我,才愿意同我干。本来钱也不多,如果我还在里面抽成,就对不起这份信任!”他憨厚地讲。

“前两年,乡政府还给我们发了黄桃种苗,我把家里的6亩荒山种满了黄桃,能收1300多斤!”坐在屋门口,蓝先华掰着指头算,脸上漾着笑意。“我在朋友圈打个广告,订单就一个接着一个。黄桃卖到五六元一斤,一亩的收益超过千元,光这一项就增收了六七千元!加上巡山的钱、造林的钱,去年我一共收入五六万元嘞!”

2016年,蓝先华家脱贫,新房子也盖了起来。曾经使他贫困的大山,给了他最丰厚的回报。

在遂川,正是有1106名像蓝先华一样的生态护林员尽心护佑着254万亩的青山绿水,全县的森林覆盖率才稳步提升。去年,全县林下经济总面积16.36万亩,产值达5.8亿元,实现了“绿”“利”双赢。

山风阵阵,山路弯弯。越来越多的绿色身影,浮现在一望无际的林海当中。(记者李歆文/图)

生态旅游,前景长久

画外音:

我叫杨庚金,今年69岁,是太平镇泮溪村人。我们村在梅岭狮子峰,竹木多,风景好,就是太偏,以前一年到头都很少有外面人来。那时,村里人只能靠种一点田、砍几根竹子来填饱肚子。而我屋里,更是穷得叮当响,一家几张嘴主要靠政府救济。16年前,我老婆生病走了,留下两个脑子不灵光的崽女。这几年狮子峰景区搞得好,我和儿子就养了两匹马,搞起了骑马项目。儿子每天喂马、牵马,做得好有劲,前两年还娶了老婆生了崽。现在,我家有吃有穿有钱用,我还当了爷爷,过去,我做梦都不敢想哦!

9月12日,秋意渐浓,一场雨后,天空放晴。梅岭狮子峰景区内,游人如织。69岁的杨庚金像往常一样,牵着一匹棕色大马在青草地上喂草。几十米外,他的儿子杨帮正在招呼前来骑马的游客。歇息间,杨庚金远远地瞧见儿媳妇用婴儿车推着1岁多的孙子过来了,他赶紧拍拍身上的尘土,快步上前,抱起孙子亲了一口。

这样的生活,杨庚金盼了很多年。

虽然离南昌市区仅有20多公里,但由于山路阻隔,泮溪村成了“十三五”省级贫困村。杨庚金的贫穷和困难,远近皆知。以往,老杨靠种一两亩薄田、剖竹篾做竹篮、竹筐卖,一家四口日子还算过得下去。可妻子去世后,一人拖着一对智障儿女的艰难压得他喘不过气来。

儿女一天天长大,却始终找不到活干。后来经熟人介绍,儿子杨帮去安义学做铝合金门窗,可是学了一个月,连最简单的工序都学不会,最后只能回家待着。而他的女儿,有时连日常梳洗都无法自理。面对这一切,杨庚金只能偷偷抹泪。

可日子再难,还得往下过。有一天,杨庚金发现村里有人养了马,给来狮子峰景区的游客体验,一次收十来元钱。杨庚金动了心。他四处凑钱买来一匹马,跟那些村民一起,干起了养马、牵马的行当。

心宽了,天地也就宽了。2017年的一天,村干部把杨庚金和其他几个村民召集到一起,告诉他们村里要在景区建一个跑马场。这个消息,让杨庚金很是振奋。在扶贫干部的支持和鼓励下,杨庚金又买了一匹马,与其他村民合伙,做大骑马体验游项目。

有梦想还得脚踏实地去干。杨庚金每天早早地来到马场,喂马、牵马。生意好的时候,一天可以获得一两百元钱的分红。他试着让儿子也参与进来。渐渐地,儿子不仅可以把马照料好,而且乐在其中,这让杨庚金燃起了希望。

如今的老杨,逢人就说“养马养对了!”。更重要的是,儿子的工作,这块深藏已久的“心病”总算去除了。去年,他家骑马体验游和保洁岗位的收入,以及低保金、景区门票分红,总共超过3万元。

徜徉于狮子峰景区,大片的向日葵花海吸引了众人拍照打卡。泮溪湖上,一波波游客体验着快艇、摩托艇等水上项目。远处的山、近处的树,都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湖面,宛若动人的山水画卷。

2015年以来,泮溪村坚持念好“山字经”,做活“水文章”,打好“绿色牌”,让村民们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村里不但依托生态优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而且与旅游公司合作,实现了景村共建。目前,30多家农家乐搞得有声有色,村民们在家门口就收获了好“钱景”。去年底,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14户28人全部脱贫。

青山掩映,欢鸟时鸣。一袭素衣,满脸欢喜。傍晚时分,杨庚金牵着马往村口的方向走去,脚步轻盈,仿佛与美好的生活翩翩共舞……(记者钟珊珊文/图)

巡护鄱湖,寻到幸福

画外音:

我叫杜天文,今年50岁,是永修县三角乡鄱湖村人。早年,家里的日子难过啊!崽和女要上学,老娘体弱多病,长年看病吃药,身边离不了人。所以,我和老婆也就没有外出打工。家里有20多亩地,种地来的钱不多,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好紧巴。前年9月,鄱阳湖保护区为我安排了生态公益性岗位,让我当上了巡护员,每个月有2000元工资。候鸟来鄱阳湖越冬的那几个月,不管刮风还是下雨,我每天都会去巡湖。虽然是辛苦,但是能保护鄱阳湖的候鸟,我心里骄傲得很哩!

从小在湖边长大的杜天文,对鄱阳湖感情很深。芦荻似雪、候鸟成群的鄱阳湖,是他心中最美的景致。让他没想到的是,有朝一日,这一湖清水还能给他窘困的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水”。

9月15日上午,记者在大湖池保护管理站见到了准备去巡湖的杜天文,黝黑的皮肤,少许花白的头发。他笑着说,自己的皮肤是被鄱阳湖上的风吹黑的。踩着雨后的泥泞,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巡护在大湖池、常湖池、朱市湖三个子湖。边巡湖,杜天文边聊他的工作和生活。

在管理站领导和村干部的帮助下,他还流转了60多亩地,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可没想到,今年夏天遭了洪灾。“不过,好在巡护员有稳定收入。今年收成不行,那就明年嘛,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的!”是巡护员这份稳定的工作,让杜天文踏实心安。

每年9月下旬,越冬候鸟陆续飞抵鄱阳湖觅食休憩,为来年积蓄能量。杜天文每天都会穿着套鞋,骑着摩托车,挂着望远镜,拿着记录本,对鄱阳湖三个子湖进行巡护。遇到恶劣天气,路况复杂时,他就徒步巡护,来回里程近15公里。

冬季巡湖最为艰辛。湖风像是藏着锐利的刀子,把人的脸吹得生疼,冷了就喝几口热水,饿了就啃几口干粮,累了就找一背风处稍作休息。巡湖一圈下来,脚已冻得没了知觉。尽管如此,杜天文还是最喜欢冬天,因为成批的鸟儿从北方飞来,冬季的鄱阳湖热闹极了。“有了候鸟的陪伴,巡湖就更有意思哩!”

白鹤、白枕鹤、白头鹤、灰鹤、黑鹳、天鹅、东方白鹳……杜天文边走边向记者细数他知晓的候鸟。而这,也是他巡护工作的重点,一旦发现有破坏候鸟资源的行为或发现死鸟、伤鸟,就要及时向管理站报告。秋分过,候鸟来,观鸟、拍鸟的游客也越来越多了。“我主要是引导游客文明观鸟,不惊扰它们,不驱赶它们。候鸟经不起惊吓,它们是有灵性的。”他的话里,充满了对候鸟的怜爱。

如果说,杜天文起初是为了生活当巡护员,那么如今的他,则是缘于内心的热爱。近两年的时光,杜天文学会了用“专业”的眼光认识鄱阳湖,用“生态”的视角欣赏鄱阳湖。

“守护鄱阳湖,守护候鸟,其实就是守护家园。”在水天一色间,望着远处鸟儿掠过湖面,杜天文饱经沧桑的面庞上泛起幸福的涟漪。(记者齐美煜文/图)

生态修复,生活蜜甜

画外音:

我叫钟世展,今年56岁,是土生土长的上甲人。上世纪70年代后期,村里大搞稀土开发。当时,一车车稀土往外拉,留下的是光秃秃的山。一落雨,山上的泥土就冲到田里,河里的水不能喝了,环境实在是“不像话”。我家里人多,也没什么产业,2016年被识别为贫困户。这几年,废弃矿山治理后,环境好了太多,我家生活有了大起色。4年前,我养起了蜜蜂。蜜蜂对环境很“挑”,以前是没法养的。这几年,光卖蜂蜜,我就赚了十几万。另外,我种了百香果、脐橙,还养了鱼,产业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好。2018年,我报名当了护林员,就是想为保护好家乡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做点贡献。

寻乌县文峰乡上甲村是个有名的村庄,它的名气来自富集的稀土资源。自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这里稀土开采不断,但由于生产工艺落后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造成了面积巨大的“生态伤疤”。而现在,它的名气更源于卓有成效的生态修复。近年来,寻乌开展了废弃矿山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上甲村昔日的废弃矿山又重现绿水青山的本来面貌。

生活在这里的村民都说,绿水青山真是金山银山啊!养蜂人钟世展也是这样想的。9月11日,记者来到上甲村。他领着记者去看他的蜂箱。“蜜是百花蜜,产量多、质量好,价钱不错,年年还不愁销路。今年端午,我割了750多斤蜜,卖到了浙江,一次就赚了三万多!”钟世展边说边小心翼翼地打开蜂箱,取出爬满蜜蜂的蜂板。他的话语间,他的脸上,荡漾着从心底弥漫开的甜蜜。

钟世展直言,他的幸福与上甲村的生态息息相关。“如果废弃矿山没有治理好,我哪里能养蜂啊?”他清楚地记得:曾经粗放的稀土开发造成了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耕地淹没、水体污染……原本绿莹莹的上甲村,变成了白茫茫的“南方沙漠”,村民们怨声载道。

“稀土是一车车往外拉,村民却只能在矿山上做苦力,报酬少得可怜。”村委会主任钟贱林回忆说。2016年,废弃稀土矿山治理成为上甲村重大的民生工程。这些年,为响应群众呼声、还历史“欠账”,村里实施了以柯树塘为核心的废弃矿山治理修复工程,启动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综合治理,统筹推进矿山治理、土地整治、植被恢复、水域保护四大工程。

环境好了,日子也有了转机。在产业扶贫贴息贷款的帮助下,钟世展与妻子曹梅香商量着养起了蜜蜂。“现在,山上花开得多了,蜜蜂不用飞很远就能采到蜜,蜜蜂的寿命更长,蜂蜜的产量和质量也更高了。”这几年,钟世展不仅靠养蜂脱了贫,还向其他村民传授养蜂技术,成为村里有名的养蜂人。

“植被覆盖率由10.2%提升至95%,植物品种增加至上百种,矿区水土流失量降低了90%,水体氨氮含量减少了89.76%,入河水质大有改善……”钟贱林用几个实实在在的生态数据向记者介绍村里的环境现状。生态修复后,村民的美丽家园又回来了。“现在环境好,政策好,只要勤劳,农民在农村的生活还是相当舒服的。”钟世展说,这些年,为了增加收入,他还种了八亩百香果、150多株脐橙,家门口还养了鱼,农闲时打点零工,一年下来十几万收入是少不了的……满满的幸福感就要溢出来了。

“我是上甲的山水养大的,也是靠这片山水过上了好日子。”绿水青山有多重要,享受生态红利的钟世展体会极深。两年前,他申请担任了护林员,每天巡山成为必修课。其实,护林员的工资,对于已经步入小康生活的钟世展,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是因为那个“青山挂白”的伤疤在时刻警醒着他。

走出“环境痛点”,换来“产业焦点”。站在柯树塘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工程现场的观景台上,远眺四野,满眼绿色,微风拂来,空气清新。曾经一度寸草不生的废弃稀土矿山,业已披上了厚实的葱郁绿衣。自行车赛道、光伏发电站、矿山遗址、教学研基地历历可见……(记者唐燕文/图)

#洪灾#扶贫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