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知惑顿断如碎石 思惑难断如藕丝 有哪些细思恐极的鬼故事?

2020-10-14知识4

这句话怎样理解:\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积极2113思索,5261所以有困惑;不努力追求,所以没4102有成就;不虚心1653请教,所以不能增加知识。句中所提出的“三不”,都是错误的态度。要想使自己学识渊博,具有真才实学,就要善于深思熟虑、探本溯源、虚心求教。那种“不思”、“不求”、“不问”的惰性情态,实质上是一种不求上进、无所作为、随波逐流的消极人生态度。人生应该多学习、多见识、多闯荡,唯有这样才能收获丰富多彩的人生。这句话出自宋代晁说之《晁氏客语》:“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扩展资料:意思相近的诗词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年轻力壮的时候不奋发图强,到了一头白发的时候学习,悲伤难过也是徒劳。提醒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不应浪费时间年少时如果不珍惜时间努力向上,到老只能白白地悔恨自己与悲伤了。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们:要趁年纪还轻,好好努力,不要到老了的时候,一事无成,这样只能留下悲伤、悔恨。【出处】《乐府诗集·长歌行》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的,君子处事,也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奋图强,不可懒惰成性;大地吸收阳光滋润万物,君子应。

是否小乘佛教没有断妄想 分别 执着之说 惟独大乘才有? 末学以为小乘只有断执著一说,而大乘才有断妄想、分别、执著。我们的心本来是觉悟的,叫做真心、真如、佛性、自性等,但是同时有存在着不觉悟的因素,那就是无明,无明就是不觉悟的意思。既然存在无明,觉悟的心就会被无明所染,由于染污的程度的不同,于是就出现了无明障、所知障与烦恼障。妄想就是无明的异名,由于妄想于是出现无明障,由于分别于是出现所知障,由于执著于是出现烦恼障。对于小乘来说,主要是破除烦恼障,取证无余涅盘,跳出三界轮回。而对于大乘来说,不仅要断烦恼障,还要断所知障与无明障,三障都能断,才能取证无住处涅盘,成就佛果。佛法是针对不同根器的人所说,对于小乘根器的人只能说小乘解脱法门,也就是只断烦恼障,跳出三界轮回就行了,但对大乘根器的人就讲大乘法门了,像七住位菩萨开悟明心时才第一次与所知障相应,才可以开始断除所知障,至于无明障,是菩萨成佛的最后一道障碍,要到十地菩萨时才知道,才可以破。

什么叫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见惑,二惑之一,见2113道所断惑(梵 dar?ana-mā5261rga-prahātavyānu?aya)之略称4102(又作见烦恼、见障、见一处住地)1653,指在见道时所断灭之惑。与此相对,修道时所断灭之惑,则称修惑(或思惑)。尘沙惑:迷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法所起之惑障,称尘沙惑。二乘断除见思惑后,易着于空观而未能进一步了知众生之尘沙惑,及对治教化法,故此惑又称着空惑,致妨碍出假利生,化度众生。此惑为二乘趋入菩萨间所断,又称别惑,但通于界内外,须假观破之。“无明烦恼”又叫“无明惑”,是佛教用语。无明烦恼是根本烦恼,能障蔽中道实相的道理,菩萨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无明断尽,就成佛。扩展资料见惑有五种: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天台宗人把一切迷事、迷理的妄惑归纳作三类: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总称“三惑”。因为其三惑融于一心,故又称一心三惑。见思惑,为见惑和思惑的并称,也称通惑。包括意根对法尘所起的各种邪见,以及其迷恋于现在事理的烦恼。尘沙惑,为迷惑于界内外恒沙尘数所起的各种惑障,与无明惑合称别惑。无明惑,又称无明,即迷惑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参考资料来源:-三惑参考资料来源:-见惑参考资料。

与陈伯之书节选中廉公之思赵将,吴子之泣西河的原因是什么啊?

印光大师说五祖戒、草堂清、真如喆,没有了生死,这是怎么回事!看了心情蛮低落的,请开示一下?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开示录》中,引证清末前世为禅僧的彭蕴章、何桂清、张费三人今生享大富贵,广…

谁能解释下一念无明什么意思? www.zhengjie.com 8 人赞同了该回答 佛教用语 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一念无明包括四种:「见、欲、色、有」四种住地烦恼。断尽一念无明就。

有哪些细思恐极的鬼故事? 分享一个我小时候听奶奶讲过的鬼故事,堪称民国版的「山村老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奶奶居住的村子里,其…

现在都在说思域思域的,到底是什么梗?

知惑顿断如碎石,思惑难断如藕丝。什么意思??? ”知惑顿断如碎石,思惑难断如藕丝,所谓知惑,即在知识方面属于认识上的失误的问题,能很容易的加以解决;但因思惑乃是感情上的迷惑与执着,恰如藕断后白丝仍然相连,很难一下子截然分开.因此它决不是可以从理智上加以治愈的,只有在感情上能够自然的逐步恢复其正常状态,才算治愈.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