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陈聪聪:与时间赛跑,为科创板改革闯新路

2020-07-21新闻6

▲“逼迫”自己不断成长的陈聪聪。本报记者 袁婧摄

人物小传

陈聪聪,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审核中心高级经理。她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成为首批加入上交所注册制筹备组的七名员工之一,从此踏上与时间赛跑、向资本市场交出合格改革答卷的奋斗征程。

时间拨回到2019年7月22日,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大厅内人声鼎沸,科创板首批集中挂牌仪式在这里举行。一家家科创企业走向舞台正中央敲响上市锣,迎来各自的“高光时刻”,台下站着一群不被镜头聚焦的幕后人员,他们一路与注册制同行,历经连续八个多月夜以继日的高强度工作,终于让中国资本市场这项重磅改革快速落地。

陈聪聪正是其中的一名业务骨干,科创板上市短短一年间,她“逼迫”自己不断成长,如今已是大家公认的集成电路及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的行家里手,“我们整个团队都在与时间赛跑,为科创板这一新生市场的改革使命而努力奋斗”。

使命感: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2018年11月,“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消息一出,陈聪聪就“火速”加入了上交所的注册制筹备组。“刚成立的时候,团队一共只有七个人,分成三个小组。系统组负责建立全新的审核系统,还有一组负责行业研究,我加入的是规则组,专门负责审核标准的制定。”陈聪聪坦言,尽管自己之前对境外成熟资本市场实行的注册制,包括审核时限、形式、内容等有一定研究,但改革最初的推进非常复杂和困难。从筹备开始,一直到四个月后的规则公布,“小分队”所有人没日没夜地拼命干活,基本上每天要忙到深夜12点。

科创板改革深受整个市场高度关注,除了时间紧、任务重,全新的规则总会引来各种各样的讨论。被问及如何去克服这样大的压力,陈聪聪的回答透出内心的坚定,“我始终相信,科创板毕竟是试验田,我们就是要敢于先行先试,有些规则只有试过之后才能知道究竟适不适合中国的国情,然后不断去总结反思,可行的就继续推广,不可行就及时改正。”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几十易其稿后,2019年3月,科创板股票上市审核规则、审核问答规则等重要业务规则正式出炉,陈聪聪和同事们的工作为后续改革夯实了规则基础。

专业度:问出一家真实的公司

当站到科创板的问询一线后,陈聪聪从原本的会计专业切换“赛道”,担当起理工行业审核员的职责。注册制改革之下,审核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要让企业真实地展现在投资者面前。

这对审核员的专业性提出了全新要求。最近,陈聪聪遇到一道“考题”:对于“重资产”的半导体行业来说,固定资产折旧年限对经营业绩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一家在审企业的招股书中只写了自己的折旧区间是5至10年,粗看和同行业水平差不多,但这个细节引起了陈聪聪的重视,她仔细翻查企业的财报,发现其实大部分设备都用了十年来折旧。

“作为审核人员,我们并不一定能够去判断企业机器设备的折旧年限是不是太长或者太短,发行人自己应该能做出比较专业的判断,但我们肩负的责任就是必须要告诉投资者,这样的折旧年限可能会导致企业业绩出现大幅波动。”陈聪聪说。这样一个真实的案例投射出科创板注册制改革的要义所在:并不对企业的质量好坏进行判断,而是要问出一家真实的公司。

抱着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尽快促进合规发行上市的目的,有效减少无效问询和反复问询轮次,在打造出第一批问询函示范样本后,陈聪聪和同事们一起探索出科创板审核问询2.0版本,为全面推进审核问询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创新性:在实操中趟出新路子

首单、首例、首个……科创板正在不断加码的改革创新中拔节生长。前不久,陈聪聪所在的审核团队又成功协调解决了科创板首家红筹企业上市的一系列规则及实操问题,为红筹企业登陆中国资本市场趟出一条新路子。问询审核“第一个吃螃蟹”的红筹公司,背后的工作量相当大。陈聪聪至今还记得,为了“营业收入快速增长”这个上市标准的认定,她和同事们反复做了大量沟通。

今年6月5日,上交所发布最新细则,明确了红筹企业申报科创板上市“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具体标准,同时提出处于研发阶段的红筹企业和对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重要意义的红筹企业,不适用“营业收入快速增长”的要求。科创板敞开政策“怀抱”,为红筹企业回归境内发行上市打通“最后一公里”。

尽管眼下有疫情影响,但科创板上市公司的审核始终保持着高节奏。进入7月,陈聪聪手里共有12单需要完成审核问询。接受完记者的采访已是下午5点,她立刻回到那张堆满各种材料的办公桌前,忙碌地工作起来。

作者:唐玮婕

编辑:施薇

#股票行情#陈聪聪#科创板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