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220年献帝禅位于曹丕,到280年西晋灭吴,这一段时期被统称为三国。蜀汉和东吴都是三国之一,刘备登基称帝这件事,不管晋朝如何看待,那就是事实。
当然,晋朝是不会承认刘皇叔刘备是正统,更不认可异姓帝王孙权。
为什么这么说呢?历史上有两个史官都记录了这段历史,他们分别是陈寿和司马光。陈寿写得有些暗昧,而司马光则是旗帜鲜明地表示了自己的立场。陈寿仅为刘备立传
陈寿,蜀国安汉人,曾在蜀汉做过官。按理来说,他应该支持刘备。记得蜀国灭亡时,各地郡守哭得稀里哗啦的,这个陈寿为何会如此呢?
原来,陈寿在蜀汉政权时,混得并不好,有两件事寒了他的心。
第一件事与诸葛亮有关。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常遭到后人的质疑,缘起于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然后按自己的方案进行,又没有成功。
其实,当时就算换上了韩信,恐怕也难以成功。因为韩信建议刘邦北伐是有原因的,当时三秦之地的老百姓都不支持才称王4个月的章邯,无论是军队战斗力还是粮草供给,都不是刘邦的对手,更重要的是,他没有任何后援。
而诸葛亮北伐时,曹操早就统一了北方,且挂着以天子的名义南征北讨,老百姓不敢轻易反叛,关中如起战事,关外的支援马上就到。所以,两者难度不可同日而语。
那这和陈寿有啥关系呢?街亭之战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还连带着惩处了相关将士。其中陈寿父亲就是马谡参军,也未能逃过惩罚。
因此,陈寿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曾这样评价: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由此可见,陈寿认为街亭失利全由诸葛亮一手造成,如果他擅长军事谋略,又何苦归罪于马谡和他的父亲呢?
第二件与宦官黄皓有关。
蜀汉后期,黄皓把持朝政,陈寿不善于阿谀奉承,因而被贬谪。从古至今,皇帝重用宦官,基本是为自己争权夺利,也就是说,黄皓其实是刘禅的代言人。
得罪了黄皓,那就表示不站队刘禅。因此,陈寿想要在蜀汉翻身,说实话很难。你说,他对蜀汉政权能没有意见吗?
这不,蜀国灭亡后不久,陈寿就到西晋做官了。而等到吴国灭亡那年,《三国志》就成稿了。
陈寿是西晋的臣子,编写史书当然要从晋朝的立场出发。尽管《三国志》分别记载三个国家的历史,但他为曹操写了本纪,而仅为刘备、孙权列传。
晋朝通过曹魏禅让而得到了天下,所以曹魏必须是正统,那么刘备当然得不到晋朝的认可了。
司马光对刘备称帝很有看法
司马光,自称是司马孚的后人,而司马孚呢,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弟弟。有了这层关系打底,刘备要得到其认可才怪了。
公元220年,汉献帝禅位于曹丕,司马光没有发表任何意见。公元229年,孙权称帝,他也没有话说。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司马光唯独对这件事非常有想法,他用900多字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主题就是讨论政权的正统性。他从三王五霸一直讲到五代十国,最后得出了结论。
统一天下的朝代都被视为正统,如周、秦、汉、晋、隋、唐这些朝代;另外,由这些正统禅让的王朝也是正统。汉朝将帝位禅让给曹魏,晋朝又从曹魏接受皇位,所以晋朝是正统。
像东汉光武帝刘秀继承西汉政权、东晋元帝司马睿继承西晋政权,他们称得上正统,然而,刘备自称是中山靖王之后,这关系太疏远,真假难辨,因此,蜀汉不能继承汉朝的遗统。
我们不妨反过来思考,如果刘备是正宗汉室之后,那么,蜀汉便是汉室的延续,才是三国时的正统。如果魏国不算正统,晋国当然也不能算。晋国不能接受这种观点,司马光为了维护先祖,当然也不可能接受。这就是他刻意贬低刘备,而对曹丕和孙权的称帝视若无睹的原因吧。结语:
其实,汉献帝禅位分明就是被迫的,曹魏禅让于晋朝也是如出一辙,为何就能认为它们是正统,而将蜀、吴两国当作列国呢?其实,这多多少少与此二人的立场有关,陈寿是晋国之臣,司马光是晋国公室之后。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