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2020-10-14新闻25

对于关心自己的人的排斥,暴露出内心的对安全感的匮乏。

有这样一类人,他们赶走所有试图亲近自己、关心自己的人,有些人觉得他们冷漠,其实他们是害怕这份亲近、这份关心不能够持久。他们内心太过于缺乏安全感,所以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事物总是担心不能够长久,干脆让自己处于匮乏的状态。记得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个小孩给另一个小孩糖吃,小孩觉得糖太好吃了,反而还了回去。小孩说糖太好吃了,我害怕以后吃不到了馋得慌。用这类人的话说就是:被人关心的感觉温暖了,我害怕以后得不到这份关心,所以干脆拒绝这份关心。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内心匮乏的人,更害怕拥有

越缺什么,反而越担心拥有什么

心理学家阿德勒发现一种奇特的心理现象,那就是一个人越缺什么也就越担心拥有什么。有些人缺钱,但是因为担心有钱之后会被人借钱、被人欺骗,或者担心自己变坏,所以干脆不去追求金钱。有些人缺少认同感,反而担心自己获得认同之后失去自我,于是故意跟别人作对。一个内心缺爱的人,本来行为举止都很正常,直到有人爱他的时候,反而让自己变得越来越焦虑。这种人就是人们所讲的,不配拥有爱。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没有朋友,反而习惯了孤独

社交恐惧型人格之所以远离社交,并非全部是害怕在社交中受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害怕自己拥有朋友。一个习惯了孤独的人,他不知道怎么跟朋友相处,害怕哪一句不对伤到了对方;又害怕对方不能一直陪在身边,反而让自己陷入更大的孤独。他们对于长久的关系,总是感到失望,所以为了避免让自己陷入更孤独的境遇,反而拒绝所有关心自己的人靠近自己。内心安全感的缺乏,使得他们控制欲越来越强。在他们看来,如果不能掌控一段关系,那么就不会让这段关系发展下去。

相比匮乏,忽冷忽热更容易伤害他们

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他们不能一直关心自己。相比于让自己陷入孤独、匮乏之中,那种忽冷忽热、忽近忽远的感受反而更容易伤害他们。内心脆弱的人,对于一致性有着病态般的需求。在他们的逻辑中,一个人对你好就必须一直对你好。可是事实上人们总有自己的事情要做,不可能一天24小时都围着你转。归根结底,他们的心智不够成熟,就像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需要给他们时间成长。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早期生活经历对他们的影响

个体对他人的依赖是出于生存的本能,在个体早期生活经历中,如果对他人的依赖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攻击、排斥、疏离等行为。他们从小对父母产生依赖,可是父母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他们总是忽冷忽热、忽远忽近,这对他们的安全感造成巨大影响。缺乏安全感的他们,再也无法对他人产生依赖,因为他们认定没有人可以给自己提供稳定的关心和爱。他们可以接受没有人关心自己,可以接受没有人理解自己,但是绝不会接受别人对自己忽冷忽热、忽近忽远。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很显然,对于稳定关系的执念,是一种对安全感的病态理解。一个人能够有多么信任这个世界,并不取决这个世界以何种方式对待他,而是取决于他自己有多强大。一个足够强大的人,对安全感的需求就会少很多,他能够坦然接纳关系中的聚散离合,也能够明白人与人的亲疏远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一个内心脆弱、心智不成熟的人,对安全感的需求也就越高。对于无法满足自己需求的关系,他们宁愿选择孤独。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如何改变这种情况?

意识到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内心太脆弱

当你足够强大的时候,原本被你视为问题的问题,也将不再成为你的问题。当你缺乏安全感的时候,你应该意识到自己所需要的并不是更多的安全感,而是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当你需要被关心的时候,你考虑的不应该是担心这份关心会离你而去,而是要学会珍惜当下。如果你将关注点放在一个人身上,那么对方对你的关心一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可是如果你将关注点放在身边所有好朋友身上,那么别人对你的关系就是可持续的了。当然,这需要你去理解别人、关心别人,才会获得同等的回报。

心理学:赶走关心自己的人,是害怕对方不能一直关心自己

有花堪折直须折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如果你此刻有人愿意理解你、有人愿意关心你,有人愿意倾听你的故事,那么你就要好好珍惜这段缘分。千里搭长棚,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不要因为未来会离别而拒绝当下的相聚,每一次的相逢必然能够带给你一种成长。将内心的冰川渐渐消融,去接纳一段并不长久的关系,努力经营这段关系,哪怕明知道总是要分手。人的成长总是伴随着伤痛,而只有伤痛才会让人更加强大。

总而言之,不能够因为一段关系会带给我们伤痛,而拒绝所有的关系。事物总是有利有弊,只要利大于弊的事情,总是值得我们去努力的。

#心理健康#安全感#内心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