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霜后黄花顿不中 上联,关门霜重黄花老。怎么对下联?

2020-07-21知识7

“黄花”一词到诗歌里经常出现,请问“黄花”是指什么花? 即将的凋谢花…比喻人身体衰弱、精神不振!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指的是什么花? 文/揽秋实,不绝其实本诗已经很明确的告诉大家是菊花了,无论是从作词时节,还是词句用典上,都不需要再有异议。那为什么会反复被提起来问呢,罪魁祸首就是“黄花瘦”三字了,黄花既可以指是花盛放时的颜色,又可以理解为花萎败后的枯黄色,再加上一个“瘦”字,更是增加了想像空间。到底是瘦瘦的黄花呢,还是快要谢了的黄花呢?于是就出现有“菊花”“萱草”“黄花菜”的争论,那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主角《醉花阴》全词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阙词前两句指的时间是赵明诚离开家的日子,大概在炎夏端午时分,因为“永昼”是形容白昼很长。我们知道白天最长的时候就是夏至了。同时也可参考红楼梦甄士隐梦幻识通灵那章:一日炎夏永昼…瑞脑消金兽,瑞脑香有醒神作用,夏季人容易疲乏困顿,在金兽炉里熏上瑞脑香能起提神作用。这样一理解,上阙的意思就出来了:你是夏天离开家的,那时白天还长,现在都到重阳了,昨晚上我已经感觉到了秋的凉意。下阙第一句“东篱”点出地点,同时指出所赏何花,谁不知道东篱是采菊的地方啊?“把酒”道明自己在做什么,同时暗示。“昨日黄花”和“明日黄花”这两个词语有什么区别? 有书君首先说明,本来只有“明日黄花”这个成语,不知何时起冒出一个“昨日黄花”,后者实际是前者的误用。学者们普遍认为“明日黄花”出自苏轼的诗《九日次韵王巩》:“我醉欲眠君罢休,已教从事到青州。鬓霜饶我三千丈,诗律输君一百筹。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与友人在重阳佳节聚会,登高赏菊,赌酒赋诗,心中无比开怀。因好友难得一聚,他便作诗劝友人今日要尽情玩乐,不要急着回去,不然明日菊花凋零,连蝴蝶儿都为此惆怅。时光不再,大家相聚无期,该是何等遗憾。诗中的“明日黄花”就是指重阳节后,逐渐枯萎的菊花。后来,人们将其作为一个固定词语,用来指代过时或无意义的事物,宋朝的胡继宗在《书言故事·花木类》中就写过:“过时之物,曰:明日黄花。但是,菊花的花期明明较长,在重阳前后正是怒放的季节,怎会在重阳后的“明日”就开始凋零?苏轼的这句“明日黄花蝶也愁”与实际情况匹配吗?根据林衡先生《“明日黄花”的喻义和寓义》一文,我们得出答案是肯定的。唐末诗人郑谷曾写过一首绝句《十日菊》:“节去蜂愁蝶不知,晓庭还绕折残枝,自缘今日人心别,未必秋香一夜衰。古人赏菊时,喜欢折下几朵养在瓷瓶。人比黄花瘦全诗是什么意思 人比黄花瘦出自宋代李2113清照5261的《醉花阴·薄雾浓云4102愁永昼》。全诗意思:薄1653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在东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原文: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扩展资料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通过描述作者重阳节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孤独与寂寞的心情。上片咏节令,写别愁;下片写赏菊情景。作者在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加入自己浓重的感情色彩,使客观环境和人物内心的情绪融和交织。尤其是结尾三句,用黄花比喻人的憔悴,以瘦暗示相思之深,含蓄深沉,言有尽而意无穷,历来广为传诵。从天气到瑞脑金兽、玉枕纱厨、帘外菊花,词人用她愁苦的心情来看这一切,无不涂上一层愁苦的感情色彩。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不乏类似的句子,这是因为正是“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才共同创造。

#宋朝#读书#李清照#东篱#菊花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