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

2020-10-13新闻8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

理想中的智慧城市应该是什么样子?

自从IBM在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诸如此类的问题时长被提及,也有越来越多的城市想要给出示范。

作为世界上老龄化速度第三快的国家,新加坡的回答是以公民为核心;在沙漠之地上崛起的迪拜,总结出的经验是数据优先;世界上第一个智慧城市迪比克,偏爱城市的宜居优势;被视为全球智慧城市风向标的巴塞罗那,在大街小巷中铺设了传感器,要建设一座物联网的城市……

2020年的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上,中国平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中国智慧城市的急先锋们齐聚一堂,围绕智慧城市的教育、医疗、交通等话题举行了多场主题论坛。

中国的智慧城市进度如何,我们期许的智慧城市将是一幅什么样的景象,在这些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力军身上,无疑有着最确切的答案。01 智慧城市的三个阶段

按照住建部发布的智慧城市试点名单,当前国内的智慧城市试点数量已经达到290个。倘若算上科技部、工信部、发改委等确定的智慧城市试点,国内95%以上的地级市已经走在城市智慧化的道路上。

不过国内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并不统一,并且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智慧城市尚属于科技驱动的阶段,开始挖掘数据的价值,处于智慧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应用探索期。

典型的案例就是政务的数字化,尽管电子政务在国内推行了相当长的时间,加速政务系统线上化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比如数据烟囱的存在,不同部门间的数据无法打通,到政府机构办事仍然需要在不同的窗口来回跑。消除数据烟囱、数据孤岛,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在第一阶段的首要任务。

第二阶段的智慧城市进入到科技融合的阶段,数据打通后的红利逐渐兑现,城市治理开始走向数据模拟决策的时代。

数字孪生城市的概念最先开始普及,即建设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为核心的城市底座。然后在技术聚变触动商业裂变的规律下,衍生出了智慧交通、智慧工厂、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应用场景。特别是不同企业在智慧场景下的跨产业协作,打破了传统的产业边界,智慧城市的经济效应被同步释放。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

第三阶段的智慧城市开启了科技重构的阶段,智慧场景进一步由点合面,城市进化为多个智慧场景叠加起来的有机体。

这时候的智慧城市有个拟人化的比喻,拥有大脑、四肢和各种“生理系统”,让城市像人体一样精密、智慧、密切协作。同样以数据挖掘为例,第一阶段的重心是数据打通,第二阶段是数据的集聚和应用,第三阶段的数据资源将具备整合、开放、共享的能力,进而不断创造新的应用场景、塑造新的产业形态。

中国智慧城市进程的微妙之处在于,一些城市刚刚进入第一阶段,也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了第三阶段的探索。就像深圳、上海、南京等“优等生”在数据驱动城市治理和服务方面已经颇有心得,一些中小型城市还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尝试和评估环节。

而中国平安、阿里、腾讯、华为组成的PATH梯队,正是将不同阶段的智慧城市连接起来的纽带: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不是漫无目的的试错,优等生们的经验和共识,也在为其他城市的智慧化之路提供参考和借鉴。02 人文与科技有机统一

由于不同城市的底蕴不同、禀赋各异,即便是率先步入智慧城市第三阶段的城市,选择的打法也各有侧重。

上海给人的印象是一座务实、小资、内敛又不乏“清高”的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设上也充满了实用主义的行事风格。比如上海并没有刻意抢占科技风口、推动产业转型,而是采取了“不跟随”的策略,围绕城市的数据资源下功夫,然后以众创的模式将数据资源打造为智慧城市的“供血系统”。

深圳则是一座创新力十足同时也善于创作奇迹的年轻城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中有着激进和大胆的一面。比如深圳点燃了本土科技巨头的热情,擅长基础设施的华为,长于服务生态的腾讯,以及对科技赋能有独到理解的平安,都是深圳智慧城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将经验带向了全国......

其实中国人对于城市的理解,可以借鉴《吴越春秋》里的一句话:“筑城卫君,造廓守民”。从城廓逐渐扩展到一个城市,“卫君”也好,“守民”也罢,城市最基本的职能还是为人服务。尽管上海、深圳的智慧城市建设有着不同的风格,但隐藏的主旋律都是人文与科技的有机统一。

小资的上海在智慧城市上丝毫没有小家子气,在2018年10月正式推出了“一网通办”平台,将不同职能部门的服务统一为一个平台,目前上海的医疗付费、医疗报销等已经上线试运营,50项个人高频事项实现了“不见面办理”。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

激情澎湃的深圳在智慧城市上有着温情的一幕,平安智慧城市承建的“i深圳”已经是深圳市民离不开的服务助手,毕业生1秒就能完成落户审批;个体户在家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并且当天即可拿证;轻微交通事故的定责处理只要5分钟。

无论是上海的一网通办,还是深圳的i深圳,给外界最深刻的印象都是“为民”。就像市民们可以在i深圳中享受社会保障、医疗健康、交通出行、警务安全、生活缴费、电子证明、游玩预约、文体资讯等一站式服务,不同部门业务的互联互通和数据的开放共享,正在让城市越来越“善解人意”。

诚如前面所提到的,上海、深圳等城市的智慧化有着不同的节奏,注定了中国的智慧城市不会千篇一律,但在底层上并不缺少共识,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人为中心,主张基础创新和产业协同,在开放的环境中促使技术融合并产生裂变效应,继而提升城市治理效率,改善公众服务体验,促进企业协同发展。03 普适性的智慧方法论

回到数字中国的话题上,智库学者、市政领导、企业家们坐而论道的目的,无外乎寻找智慧城市的共识,探寻智慧城市的通用法则:优等生从中查漏补缺,跟随者也能从中对焦与校正,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与之对应的背景是,虽然各地的风土人情不同,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和理解也有所差异,但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一线企业,多半有着相似的面孔或者紧密的联系。比如平安的智慧城市项目已经在国内110多个城市中推广实施,华为联合生态合作伙伴为200多座城市提供了智慧城市解决方案,阿里、百度、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也在频频落子。

随着智慧城市的全面开花,这些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并没有局限于纽带,逐步沉淀出了通用的城市智慧化方法论:

首先,黑天鹅加速了智慧城市的建设进程,一些细分单元的场景开始从1到N落地。

年初的疫情暴露了当下城市治理的困境,特别是医疗资源被过度挤兑、生活服务被摁下暂停键的局面下,原本只是在少数城市中落地的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智慧教育、智慧政务等应用场景,开始走进越来越多的城市。

比如华为的智慧交通解决方案从深圳延伸到了西安、重庆等城市,平安智慧城市的智慧生活服务以i绵阳、最珠海、我的盐城等形式在十多个城市落地。越来越多的城市正从智慧城市的第一阶段加速迈向第二阶段。

扫描中国智慧城市:平安给出智慧方法论

其次,当智慧城市建设到深水区,PATH等参与者推出了全方位综合解决方案。

如果只是智慧场景的落地,智慧城市永远处于盲人摸象的阶段,为了推动智慧城市从第二阶段奔向第三阶段,中国平安、华为、百度等参与者纷纷深入思考智慧城市的架构,推出了覆盖智慧城市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解决方案。

以平安智慧城市打造的“1+N+1”一体化平台为例,两个1分别是城市智脑和云平台,N指代政务、生活、财政、安防、交通、医疗、养老等基本单元,在云平台和城市智脑的基础上,以开放的姿态将不同的N连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不同的城市可以结合自身的特色,围绕不同的场景进行侧重,智慧城市的建设从各自为战进入到并行阶段。

毕竟智慧城市是包罗万象的课题,倘若只是围绕单个场景去做,最终将是孤立不成体系的松散形态,俨然违背了智慧城市的初衷。诸如平安智慧城市的“1+N+1”平台给出了最佳的解题思路。

做一个总结的话,不同于几年前不知所措或蒙眼狂奔的局面,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自成体系:在华为、腾讯、中国平安等科技力量的深度参与下,在深圳、上海等智慧城市领头羊的探索与试错中,智慧城市有了骨架(一体化的架构),有了血肉(智慧场景),正像生命体一样不断进化、不断成长。04 写在最后

2020年是城市治理被极端考验的一年,也是新基建产业风口起航的一年。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里,智慧城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承载着让城市越来越好的使命,新基建也为城市的智慧化带来新的契机。所幸,国内的城市管理者并没有盲从,智慧城市走向了因城施策之路;所幸,中国平安、华为等参与者不辱使命,给出了能够推而广之的智慧化方法论。

有理由相信,我们的城市将越来越接近理想中的形态,最终在智慧城市的全球化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行业互联网#智慧城市

随机阅读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