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交汇点讯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一个呼吁人类关注自身精神心理健康的特殊日子,今年10月10日,是第29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为“弘扬抗疫精神,护佑心理健康”,交汇点记者走访江苏省多家医院了解到,随着社会发展,轻度的心理疾病就诊人群明显增多,青少年患者比例增加,这是不少门诊医生切实感受到的变化。
针对心理健康问题,南京脑科医院于10月10日举行了大型义诊活动,记者在现场发现,来到活动现场的市民不在少数,不少人前来咨询关于抑郁和焦虑方面的问题。对此,南京脑科医院心境障碍科抑郁症病区陈瑜主任呼吁大众多多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发现症状可以更早干预和治疗。“很多患者发生症状时会被身边人理解成性格上的问题,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情感支持”,她认为,对精神疾病患者,大众要多一分宽容和理解,帮助患者做到科学评估和治疗。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抑郁症患病人群累计超过3.5亿人,中国是抑郁症疾病负担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约有5400多万人患有抑郁症。据专家介绍,抑郁症出现的症状是多样的,包括情绪的变化,思维的变化,对外界兴趣感的变化,还有众多的生活方式的改变,虽然症状很多,但它的核心症状有三个:一是心境低落、二是兴趣感和愉快感丧失、三是精力降低。 “精神疾病可防可治,我们不能歧视患者,而是需要营造关怀支持患者的社会环境”,陈瑜主任说。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疫情对大众心理造成的影响被摆上议程。相关调查显示,疫情期间中国人群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病率达30%,对此,南京脑科医院医学心理科马辉副主任告诉记者,这样的影响更多的表现出来是情绪、认知、行为和一些躯体的反应。“很多人对疫情会感到紧张、焦虑、担心,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有些人还会出现情绪的低落,有的人由于对疫情的过度关注,身体也不由自主出现与新冠肺炎相似的反应,比如、咳嗽,低烧等等。甚至有些人还会因为过度的关注,而出现刻意拒绝与人去交往的念头。” 对此,马主任提醒大家,随着疫情波动,人们心理和情绪发生波动是很正常的,在变化面前,只有学会适应、接受和应对,才能有助于适应疫情的“新常态”。
专家建议,在日常生活中,当产生不良情绪时,可以从事运动锻炼,调节负面情绪,培养积极的心态。患者周围的家属和朋友,如果发现患者持续有负面情绪,以及不明原因的躯体症状时,一定要多给他关怀、支持和重视。必要时请专业的心理医生干预治疗,切不可讳疾忌医,耽误病情。 交汇点记者 王子杰 邓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