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KX's LAB

种下青山得金山,海雀村变了模样

2020-10-12新闻11

“4个人只有3个碗,已经断粮5天。”1985年,一份反映海雀村赤贫的内参震惊中央。35年后,海雀村换了副模样——青山绿水,苹果满枝,产业兴旺,村里一派喜气洋洋。

从昔日的黄沙漫天变成今天的绿林环绕,从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到衣食无忧,浴火重生的海雀变成了一只“金凤凰”,奔向高质量发展的幸福之路。

种下青山得金山,海雀村变了模样

造林护林路漫漫,初心不改接力行

从海雀万亩林中的瞭望台俯瞰,眼前是一片绿色的林海,当年四让救济粮,白送三亩地,千百次劝说全村人民一起退耕还林的老支书文朝荣就长眠在此,如他所愿,他就算身死也依然守护着这片林。

他当年带领全村人在挨饿受冻的情况下,奋战三年才有了今天的万亩林。生前他的脚印遍布整个万亩林,临终前,他将守护万亩林的接力棒交给了王光德等人。

现在,王光德等十一位护林员每天都会穿梭在这片林海之中,万亩林的无数个山头每天都会迎来护林员们的巡视。在他们日复一日的守护下,万亩林没有发生过一次火灾。

万亩林不仅是片生态林,它还是片致富林,它能让勤劳的海雀人凭借采松果每年获得至少5000元的收入。

“退耕还林前,五六十个人挖一天土豆,两个人就能轻松抬走,长出来的荞麦用手都握不住。有了万亩林,村里很多人家才第一次吃上了白米饭。”万亩林中,王光德穿着亮黄色的护林服,挎着小挎包,一边看林子的情况一边介绍当年海雀村贫穷的景象,他说万亩林给大伙儿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老支书信任我,把这片林子交给我,那我就会把它一直守下去。”王光德说,万亩林是海雀发展的根和魂,造林艰难,护林不易,贵在坚持,在这条漫漫长路上,唯有初心不改,方能接力护好这片林。

种下青山得金山,海雀村变了模样

苹果树下中草药,服装蛋鸡加蘑菇

海雀要想致富,地里只种土豆、荞麦和玉米可不行,要想地里能挖出“金疙瘩”,这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十多年前,海雀村也曾种植苹果,但是种出来的苹果难吃到连村民们都下不去口,这让海雀人对于种苹果致富失去了信心。

2017年,经过专家指导,海雀重新种上了适合本地生长的矮化苹果。事实证明,找对好路子才能种出好果子,这一次小苹果给海雀带来了大收获。

然而,苹果生长周期长,受气候影响大,如果将致富的所有希望压在一颗小小的苹果上,显然不足以持续稳定带动村民增收。驻村干部和村干部们四处取经,发现蘑菇种植周期短效益好,与苹果的收益可以短长结合,以短养长。

有了苹果和蘑菇的成功种植经验,海雀放开手脚,开始种植多种中草药,“择优录取”对种植效果好的草药进行扩大种植。种植业毕竟是看天吃饭,多元产业才能走出一条致富之路。

2015年,海雀村引进了蛋鸡场并且建起了服装加工厂,最多的时候能解决61村民就业,而且还能给贫困户进行分红。海雀村还建立了文朝荣党性教育基地,游客众多,村民们开起了民宿,每个床位一天就能挣50元。

如今,500亩苹果林在海雀已开花结果,各类中草药在苹果林和万亩林中肆意生长,服装厂的机器每日不停转动,蛋鸡场的鸡蛋供不应求,100亩蘑菇大棚里工人们每日忙着摘蘑菇,游客们住进了村民家的民宿。

种下青山得金山,海雀村变了模样

生活富足文化兴,花场斗羊乐无穷

文化活动中心、文化广场、便民服务中心,一个个新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在海雀冒了出来,条条大路通海雀,家家都是小洋楼,老乡们的日子越过越香甜。

吴德高家是海雀村的最后一户脱贫户。2019年到2020年,吴德高生病住院共花销20多万元,爆笑过后,自己只掏了两万多元。政策托底,一场大病并没有拖垮吴德高。

现在的海雀,机耕道修到了到田间地头,硬化路实现组组通,以前八小时到县里的路程缩短为两小时。看病有国家兜底,杈杈房成为了历史,海雀人从吃不起饭到现在最后一个脱贫户都说吃肉吃够了。

到海雀去都还可以看见很多人家的门口都栓了羊,外地人不知情,只当是他们养来卖或者吃,村民笑了笑,解释道“这是我们专门养的斗羊,赶花场的时候我们专门有个节目叫斗羊”。

海雀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斗羊这一曾经因为贫穷而被迫放弃的民俗活动又在海雀复兴了,以前饭都吃不饱,哪有心思搞娱乐,现在宠物羊成为了海雀人家里的重要成员。

“以前赶花场都不在海雀,从2014年开始,赶花场的地点转移到了海雀,而且规模从之前的3000多人增加到了2万多人。”在海雀待了12年的驻村干部詹以香介绍,生活上的富足带来了文化上的繁荣,海雀人的丰富的文化生活可不只赶花场、斗羊,还有《文朝荣》电影和话剧、《苗族大迁徙舞》等等。

苦甲天下的海雀千百年来都过着这种“饿半年”的生活,而如今的海雀已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缩影。听,海雀村的大喇叭里正放着“彝家咂酒喝不够,苗家芦笙一排排”的迎客曲,曾经的穷困之地如今正散发着奋进和美好的气息。

#海雀#海雀村#模样

qrcode
访问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