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印度在东北边境与邻国的军事对峙,伴随着双方同意停止向前线增兵而暂时告一段落。但外媒报道称,印军并没有按惯例撤离高原地区,在此仍部署有20万人的兵力规模。但随着天气已经渐渐入寒,身处高原地区的印度军队也开始顶不住了。在德普桑地区的印度军队,已经开始出现冻伤和严重的高原反应。最关键的影响在于,印军的后勤补给物资尚未完全到位,其中就包括了相关取暖设施及抗寒物资等。不过,印军高层仍打算让20万大军在此对峙到来年春季。
有专家分析指出,当前的对峙是印度游走于战争边缘的军事冒险主义的一贯做法,也是印度同巴基斯坦、孟加拉国、尼泊尔等国边境纷争中,利用小国无力与之进行长期的军事摩擦甚至进入战争状态而惯用的模糊策略,而且的确效果显著,屡屡奏效。而印度的军事挑衅,往往发生在己方进攻性军事体系较为完备,而对方防卫力量薄弱的地区。所以,印军一旦发现有利可图就会“见缝插针”,得手后就再也不会后退。据悉,面对高原地区的极端恶劣的气候,已有两名士兵先后冻死在哨位上。但印度高层似乎毫不在意地表示,就算气温达到零下50度也要长期坚守,英勇的士兵宁愿冻死在阵地也不会撤退。尽管有士兵被冻死,印度高层很尴尬,也很无奈,但这就是现实。
事实上,外界对印军的技战术水平和战斗意志并不看好。为此,印度高层希望通过部署大量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获取局部优势。在过去数月里,印度已向前线地区配备了包括山地战车、105毫米牵引炮、155毫米轻型榴弹炮、运输直升机等重型武器装备。同时,印度还将苏-30MKI战机、米格-29战机和“阵风”战斗机等先进武器装备部署到了前沿机场。此外,印军还部署了“布拉莫斯”和“无畏”巡航导弹,以及“阿卡什”地空导弹。印军官员还叫嚣“印度已非1962年的印度”,“能够同时打赢两线战争”。有分析指出,印度与邻国多轮谈判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源在于印度进行外交谈判的同时,始终没有放弃加强对边境地区的管控。换句话说,印度在处理边境问题时始终都是“软硬兼施”,并且还幻想谈判彻底破裂后“以武夺土”。
就军事部署来看,印度方面的苦心经营的确对邻国在兵力和武器规模上构成了一定优势,这与1962年印军屡次作战失败总结教训有关。印军认为,必须在前沿部署足够的具备极强山地作战能力的部队,以在冲突爆发的第一时间给对手沉重打击。但这种集中部署的战术理念所带来的战术自信若放在全局的视野下观察,特别是综合物资补给,作战保障等多方面战争因素分析,就存在较大的战略局限。印度在高原虽部署20万雄兵,本身就需要大量的食品和作战物资的补给,一旦补给通道和前线机场被摧毁就会失去控制权,其前线作战部队就会陷入绝境。
美国媒体分析称,纳卡冲突给印度也上了一课。在纳卡地区的武装冲突中,亚美尼亚出动了大批装甲部队,但阿塞拜疆仅出动数十架无人机就对其装甲部队形成了单方面的“屠杀”。如今,印度在前线部署20万雄兵,但数量优势却无法转换成质量优势。印度的邻国不仅是无人机出口大国,而且无论是“翼龙”还是“彩虹”系列无人机,在中东、北非地区都经受住了实战的考验。尽管阿塞拜疆使用的TB-2无人机并不算先进,但却为获得战场优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由于印度缺乏无人机且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一旦补给通道被炸毁,地面武装部队即便没有被“瓮中捉鳖”,等待他们的不是被饿死,也会被冻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