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远交近攻跟合纵连横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张仪会成功?
战国初期秦国并不强大,为何六国宁可合纵连横也不直接灭秦? 战国初期秦国势力衰弱,在没有进行商鞅变法之期,秦国只是一个西方小国,在诸侯的眼中根本不入流,只是到了后期秦国强大了,并且逐步蚕食东方诸国,其它的诸侯国才意识到秦国的危险,并进行合纵之策,以抵挡秦国的攻击,但是为时已晚。战国初期最强大的是魏国,魏国在魏武侯时期任用吴起对秦国进行了一定的打压,但是后来随着吴起的出走,魏国也逐渐将发展目标调整为向东与齐国争霸。最后魏齐争霸的过程中,齐国在马陵之战中将魏国打败,魏国开始衰弱。魏国原本处于四战之地,一旦实力开始削弱,就会成为其它国家的进攻目标,其中也包括秦国。而此时秦国已经进行了商鞅变法,国力大增,商鞅带着新兵一举打败魏国,夺回了河西之地。此时东方诸侯国才注意到秦国,但是秦国已经完全改变了模样,国内焕然一新,到秦惠文王时期才有了合纵连横之策,可惜已经挡不住秦国的扩张了。所以在战国初期各国的主要矛盾是魏国与其它诸侯国的矛盾,魏国虽然有过一段时间的打压,但是最后魏国调整向东的战略之后,就没有时间顾及西方。而秦国偏居一偶,根本不入其它诸国眼。
战国时期远交近攻跟合纵连横有什么异同?为什么张仪会成功? 不请自来,简单说下我的看法。首先,合纵连横并不是从战国时期才有的,在春秋时期就已存在并使用了,属于对外邦交的重要战略之一,其自身因时代的变迁,又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春秋时期,合纵连横解释为东西为横,南北曰纵。当时虽也是诸侯争霸的局面,但其礼制尚在,所以各国之间的战争,更多是为了争夺霸主之位。春秋时期,四大强国,分别晋、秦、楚、齐。其中因为地理位置的关系,晋在北(相对而言),楚在南,晋与楚联合,称为合纵;齐在东,秦在西,齐与秦联合,称为连横。这种联合是相对暂时的,更多的是维护天下均势,同时以免因频繁战争而使本国实力有所下降,威胁霸主地位,比如晋与楚曾多次发生战争,也曾因宋国的居中调停,两国走向和平共处。因此,此时的合纵连横,多因地理位置而决定。2.战国初期,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为联合众弱以攻一强。此时,列国之间除了考虑争霸问题,还会考虑土地兼并的问题。只不过,各国实力虽有一时之高低,其独强始终没有出现。所以连横也好,合纵也好,并没有固定的国家,而是完全依靠各国实力的起伏而定。3.战国中后期,秦国因变法而走向强大,成为列国中实力最强者。此时,天下均势彻底被打破,列国无不对秦国的强大而心生。
战国时的合纵连横是怎么回事? 《韩非子·五蠹》说,合纵即合众弱以攻一强;连横即事一强以攻众弱。合纵连横,是战国时代特定的历…
战国时期的“合纵连横”之策具体指什么?秦国是如何应对的?
合纵的优势在哪?连横为什么打败了合纵? 谢邀,我是日月千年依旧。读史可以知兴替,明得失。所以背下来是没有用的,要去提炼,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战国中后期,由于秦国的崛起,山东六国感受到压力,于是在纵横家的游说下,开始组织起了合纵,以致于崛起了众多优秀的纵横家,比如苏秦,张仪,公孙衍等!合纵者,地图我们也可以看出来,东西为横,秦国在西方,所以把三晋连秦,称为连横!南北为纵,把三晋和楚、齐的联合,称之为合纵!本意就是合众弱敌一强!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合纵!第一次合纵是前318年,公孙衍倡导,楚怀王力压齐宣王成为纵长,组织楚、魏、韩、赵、燕五国攻秦,但最终不了了之。第二次是前296年,由于秦昭襄王在前299年扣押孟尝君,导致他逃回国后,主导了这次合纵攻秦:齐闵王成为纵长,齐国名将匡章为主将率领齐韩魏三国联军攻破函谷关,导致秦国割地求和!第三次是前247年,为抵抗秦国的兼并,在魏国信陵君的带领下,魏、楚、赵、韩、燕五国攻秦!虽然战胜,但是已经不能改变大局!第五次是前241年,山东六国唯一仅存的雄主楚考烈王为纵长,春申君黄歇为统帅!赵将庞暖为主将率领赵楚燕魏四国攻秦,虽前期势如破竹,但是最后仍以失败告终!考烈王在此战后迁都寿春!合纵的。